-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中风病讲座.ppt
常规针刺方法 醒脑开窍针法 张力平衡针法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角喎斜为主要表现。 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 通过综合措施: 预防并发症 减少后遗症 促进患者功能康复 充分发挥残存组织的功能 调节心理状态 提高生存质量 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 舌强语蹇:加廉泉、通里。 常规针刺方法 醒脑开窍针法 张力平衡针法 针刺操作:取卧位,针刺为主。初病宜泻, 久病宜补,气虚可灸。 肩髃:向手臂方向透刺1.5~2.0寸。 曲池:直刺1.0~1.5寸。 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 环跳:直刺3.0~4.0寸。 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 昆仑:直刺0.8~1.0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 通里:直刺0.5~0.8寸。 随症加减: 风痰阻络:加风池、丰隆、阴陵泉、合谷熄风化痰。 肝阳上亢:加太冲、行间、阳陵泉清肝潜阳。 痰热腑实:加膻中、中脘、天枢、丰隆、上巨虚、曲池。 气虚血瘀:加气海俞、膈俞、脾俞、血海以益气活血。 阴虚阳亢:加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滋阴潜阳。 瘀阻脑络:加膈俞、血海、三阴交、百会活血通络。 语言謇涩:加廉泉、通里,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 口喎流涎:加颊车透地仓,下关透迎香。 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人中、三 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 主 穴 操 作 先针内关:双侧,捻转泻法1分钟; 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雀啄手法, 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 刺三阴交: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施提插泻法致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在原穴位置下1寸处,避开腋毛,直刺进针, 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麻胀或抽动3次为度; 尺泽:直刺,提插泻法,以患者前臂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抬腿取穴,提插泻法,以患侧下肢抽动 3次为度。 合谷:刺向三间,提插泻法,患侧食指伸直为度。 治 法:协调阴阳,缓解痉挛,通络起废。 体 位: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下肢腘窝处垫高,支撑踝关节使其保持中立位。 针刺治疗痉挛瘫痪时,因肌肉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Brunnstrom阶段理论:符合中风偏瘫患者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恢复规律。 早期弛缓阶段:康复治疗应以尽力提高肌张力以缩短软瘫期,尽早进入痉挛阶段为原则。 中期痉挛阶段:以抑制方法控制肌张力,通过交互抑制的原理,利用拮抗肌收缩抑制主动肌。 常规阳经刺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或软瘫期。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 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 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 急性期以抢救生命为重点,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针灸治疗和康复介入。 初始阶段患肢呈软瘫(锥体束休克),针灸刺激手法及电刺激强度可稍大,促使软瘫期尽早结束。 中期阶段肢体出现共同运动,痉挛渐重,针灸原则主要是控制肌痉挛和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须严格选择性针灸部位,通过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交互抑制痉挛肌肉,改善肌痉挛状态。 头针 电针 穴位注射 耳针 梅花针 火罐 针灸治疗 其他治疗 注意事项 脑损伤后运动障碍是最常见临床表现,也是影响生存质量最主要因素,恢复改善运动功能是脑损伤后康复治疗首要任务。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脑损伤后,由大脑支配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失去对随意运动功能的控制,脊髓反射亢进,支配抗重力肌肉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出现以抗重力肌肌紧张为主要表现的肌痉挛。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运动障碍表现形式: 肌张力异常 肌肉瘫痪 选择性运动丧失 核心:运动控制失调。 异常运动模式:上肢屈曲型为主 下肢伸展型为主 选择性运动丧失:刻板、不协调、 不灵活、非功能的共同运动。 中风后运动障碍恢复过程 早期缺乏康复介入,担心活动有危险而长期卧床,无主动性活动,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久之形成了的“废用状态”。 缺乏正确的康复知识,一味行上肢的拉力握力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加重了抗重力肌的痉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