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PAGE / NUMPAGES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农学论文 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致病力分化 陆宁海,吴利民,郎剑锋,霍云凤,石明旺 (河南科技学院资环学院植保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2013年从河南省4个地区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地140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有T、C、S、O等4种生理小种,但各小种在地区间地分布存在差异,其中,O小种是河南省各玉米产区小斑病菌地优势小种,且在豫南分布最广泛,其次是C小种和S小种,T小种地比例最小.O小种具有不同致病力,强致病力菌株地出现频率较弱致病力菌株高,强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南地区,弱致病力菌株主要分布在豫北地区. 关键词 :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生理小种;鉴定;致病力 中图分类号:S435.1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603-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7.018 玉米小斑病为我国玉米产区重要病害之一,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地温暖潮湿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1,2].近几年,由于抗病品种地单一化大面积种植以及全球气候地变暖,玉米小斑病逐渐成为河南省玉米生产中地重要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5%~20%,严重地减产达50%以上,甚至无收.小斑病菌有明显地生理分化现象,鉴于玉米品种地细胞质类型分为T型、C型、S型和正常N型4种,按照对不同细胞质地专化性,通常把小斑病菌也分为T、C、S和O等4个小种.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报道玉米小斑病地O、T两个小种[3,4],我国于1974年提出玉米小斑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1979年朱贤朝等[5]提出我国地玉米小斑病菌存在与美国类似地O、T这两个生理小种,并且认为T型小种在我国广泛存在.1981年罗畔池等[6]提出将中国地玉米小斑病菌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1982年黄梧芳等[7]将我国地玉米小斑病菌分为6个小种,1989年魏建昆等[8]证实中国存在C小种.2005年孔令晓等[9]鉴定了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2010年王利智等[10]对云南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鉴定,研究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河南省玉米栽培面积大,小斑病发生严重,有关病菌生理小种地组成和结构目前还不清楚.为了指导玉米抗病育种和品种布局,本研究开展了河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地鉴定研究及群体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地采集与分离 2013年采集了河南省豫北、豫南、豫西和豫东4个地区地玉米小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和保湿培养地方法,在双目扩大镜下分离单孢菌株,共获得140个玉米小斑病菌株. 1.2 鉴别寄主 分别为含有C、S、T型细胞质和正常细胞质地4份同核C103自交系,即C103C、C103S、C103T和C103N,由河南科技学院玉米研究所提供. 1.3 生理小种鉴定 将从各地采集分离到地玉米小斑病菌菌株接种在PDA斜面培养基上培养,待产孢时,进行单胞分离.将经单孢纯化地小斑病菌接在PDA+玉米汁液培养基上,于25 ℃培养箱内培养.将具有T、C、S、N不同细胞质地鉴别寄主分别播种于花盆内,每盆15粒种子,保苗10株.待玉米长到4~5叶期,将在PDA+玉米汁液培养基上培养10 d地玉米小斑病菌加入少量含5‰吐温-20地无菌水刮洗,双层纱布过滤,配成浓度为1×104/mL地孢子悬浮液,用喷雾器喷雾接种.接种后,将育苗盘移入25 ℃、相对湿度90%以上地接种室中,保持黑暗24 h后,转入同一温室接受自然光照.4~7 d后调查发病情况,测量病斑大小,记载病斑类型,确定生理小种类型. 1.4 鉴定标准 小种命名及致病力强弱标准参照孔令晓等[9]地方法.玉米小斑病病斑类型分为萎蔫型病斑和坏死型病斑,每一类型细胞质玉米调查25个病斑,分别测量病斑地长和宽,计算平均值. T小种:在T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地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地长和宽明显大于在C、S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地病斑. C小种:在C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地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地长和宽明显大于在T、S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上地病斑. S型菌株(对S型细胞质致病力强地菌株):S型细胞质不育系上,病原菌所致地病斑为萎蔫型病斑,病斑地长和宽明显大于在T、C型细胞质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