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认知行为疗法.ppt

  1. 1、本文档共1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认知行为疗法.ppt

第十三章 认知行为疗法 关于认知(cognition) ①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说,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注意、想象等过程。 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认知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即社会认知。 1、认知的基本过程 ①内外刺激信息的接受和评价; ②作出决策、产生应对行为以求解 决问题; ③对行为后果作出预测和估计。 2、认知的特征 ①认知的多维性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结果不一样。反映了个体的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盲人摸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认知的相对性 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对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 有好就有坏,有强就有弱…… 乐极生悲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③认知的联想性 个体的认知不一定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总是与既往经验,并渗入了情感因素。 情人眼里出西施 ④认知的整合性 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综合了有关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后获得的,表现出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整合错误,往往形成认知错误和信念。 ⑤认知的先占性 先入为主,第一印象。 认知先占与个体的经历和个性特征有关 ⑥认知的发展性 认知活动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程度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关。 认知的发展性为转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提供了可能。 3、认知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①个体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②个体赋予事物不同的意义与解释,使得人们对同样的事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描述和不同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 ③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a)指导着人们的信息加工过程,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④改变自己惯常的认知模式,就能把握生活的真实;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或重建不良认知为目标的一类心理疗法。 认知疗法的发展简史 认知疗法的诞生 《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Beck 1976) 首次提出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抑郁症的认知治疗》 (Beck 1979) 全面阐述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治疗过程与技术应用。 治疗技术的发展 借用其他治疗方法的技术 强调自身体验(患者中心疗法) 深入挖掘和分析情绪反应、深层认知和内心冲突(精神分析) 认知家庭作业、日程安排(行为疗法) 目前常用技术 行为技术:完成和愉快体验的评估(M和P技术)、每日活动记录、逐渐加量的家庭行为作业、行为的演练或实践、心境状态的曲线记录等; 认知技术:认知拮难技术、识别自动思维、改变认知图式。 认知疗法在中国的发展 最初介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季建林、徐俊 冕,1989); 最初研究:(李雪荣,1990); 教 科 书:《医学心理学》(徐俊冕,1990); 专业介绍:《心理治疗指南》(车文博,1990); 研究论文:20-30篇 认知疗法的特点 1、限时、短程 15-24次,1-2次/周,40-60分钟,持续3-4个月,一般不超过6个月; 2、定式化会谈(三段式会谈) 3、围绕问题、不强调过去(处理“此时此地”的问题); 4、学习理论为基础(不良学习导致功能失调性行为); 5、平等合作的治疗性医患关系(平等、互助、合作,积极指导而非说教); 7、苏格拉底式逻辑提问(自己驳倒自己); 8、家庭作业(认知→行为(强化)→情绪→更深层次的认知); 9、坦诚布公的治疗形式(治疗过程是明确的和公开的医患双方都明确治疗的目标和每一阶段的治疗重点); 认知疗法的分类 1、理性情绪疗法(A. Ellis) 2、贝克认知疗法(A.T. Beck) 3、自我指导训练(self-instructional training) Meichenbaum, Goodman, 1971年提出。 广泛用于处理儿童心理问题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如攻击性儿童,多动症,品行问题儿童等。

文档评论(0)

151****487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