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明上河图 该画卷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商业城市的繁华景象。 宋初帝王 宋中期帝王 小袖狭身,着靴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北方人的粮食 饺子 南方人的粮食 稻米 园林式建筑 茅屋 农民住茅屋 城市平民住瓦顶平房 达官贵人住园林式建筑 瓦顶平房 宋墓壁画“宴饮图” 此画反映了宋代服饰和家具特点 《宋太祖蹴鞠图》 斗茶 傀儡戏 猴戏 角抵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著名的战略家、军事家、抗金名将。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蒙古(元)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定都大都 元 元朝建立及统一全国的过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几次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 第四次,继秦汉,西晋,隋朝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 政治上: 中央: ①设立中书省(掌管政事) ②枢密院(掌管军事) ③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 ①设立行中书省(山东、山西等十多个) ②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 ③在西藏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正式行政区) ④实行土司制度(在西南西部民族聚居区) 行省制度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元朝疆域 中书省 大都 辽阳行省 甘 肃 行 省 岭 北 行 省 (北至北海) 宣政院辖地 云南行省 湖广行省 四川行省 陕西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 大都 通州 临清 东平 渤海 东 海 会通河 通惠河 元朝 河运:杭州-大都 海运:刘家港-直沽 隋朝 回族 蒙 汉 畏 波斯 阿拉伯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两句诗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况? 民族分化政策 目 的 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 南 人 第四等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 汉 人 第三等 包括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 色目人 第二等 蒙古族 蒙古人 第一等 实 质 民 族 名 称 等 级 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级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是民族形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 看《步辇图》指出图上哪位是唐太宗,哪位是禄东赞?然后从他们的表情、神态,对他们的心情进行分析。 禄东赞有些紧张,神态十分恭敬,说明他对求婚这件事十分重视,生怕遭到拒绝。唐太宗则很安详,说明他已胸有成竹,准备答应吐蕃的求婚。 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塑像 唐穆宗时,吐蕃与唐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823年吐蕃刻成《唐蕃会盟碑》,成为两族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因这次会盟发生在长庆年间,所以称“长庆会盟”)。 唐蕃会盟碑 (位于拉萨大昭寺门前) 为什么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唐 朝 唐太宗 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 唐中宗 金城公主 尺带珠丹 唐玄宗 尺带珠丹上书 “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 《唐蕃会盟碑》 元 朝 设立宣政院 清 朝 顺 治 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康 熙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 正 设立驻藏大臣,并提高其地位 乾 隆 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与新罗的交流 通过派遣大量使节与留学生 影 响: 交流方式: 代表人物: 金云卿、崔致远 崔匡裕、崔彦撝等人 唐朝政策: 准许新罗人参加科举考试,他们中很多人考中进士。 新罗的天文、历法、医学、艺术、服饰等都深受唐朝影响,各项制度多模仿唐朝 朝、日遣唐使 与日本的交流 交流方式: 代表人物: 影 响: 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将中国的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及丰富习惯带回国内,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问僧空海(平假名) 留学生吉备真备(片假名) 中国的丝织品、文化典籍、文具、瓷器输入日本。 日本的彩帛、珍宝、香药等流入中国。 玄奘取经 玄奘(602年-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gōu)氏县(今河南偃师);13岁出家后游历各地,遍访佛教名师,因感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