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南戏
第三章 宋元南戏
教学目的:了解南戏发生、发展的概况,掌握南戏与北杂剧体制上的区别,
熟悉“荆刘拜杀”和《琵琶记》的内容梗概、人物形象。
第一节 南戏概说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在宋代杂剧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戏曲形式。
一、南戏的渊源
南戏产生的时间比北杂剧要早。有资料表明,在南北宋交替之际,南戏就在南方浙江一带流行,称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只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光宗朝(1190—1194),南宋赵惇统治的时代;宣和,是北宋徽宗(1119—1125)的年号。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弘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综合这两条材料,可以说明,南戏起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南戏发源早,但发展比较慢。南戏比较富于战斗力,能反映老百姓的不平之事。从最早的南戏剧目看来,《赵贞女》、《王魁》都是民间谴责男子负心的作品。据载,南宋大儒朱熹在福建漳州做官时,曾多次下禁令,不许演戏文。南戏在形式上有很多局限,《南词叙录》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就是在宋词里加上民间小曲、里巷歌谣,在音乐和表演上带有随意性。早期的南戏出自民间,在格律上不讲究,在宫调组织上也不严密,必然不协宫调。嗣后的剧作家竞相仿效,遂习以为常,如高明的《琵琶记》作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就声称“不寻宫数调”。此外,有些曲牌来自民间,缺少加工,如曲牌《赵皮鞋》、《关小四》、《麻婆子》,仅从这几个曲牌名称就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加工,显得相当粗糙。统治阶级的反对、禁止,严重阻碍了南戏的发展。南戏在形式上的局限使得士大夫、官僚对戏文不屑一顾,这也阻碍了南戏的发展,到了元末,由于种种原因,元杂剧日渐衰落,而南戏又得到中兴,开始繁荣起来。
二、南戏的声腔
南戏音乐形成发展的过程与北方的杂剧大不相同。北杂剧的音乐是直接在以诸宫调为主的各种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能系统地继承传统音乐的历史成果,主要表现为杂剧刚一诞生就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而南戏则是在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戏曲音乐最初取材于当地的民歌,于是就有两大特点:一是比较粗糙,不够成熟;二是富于地方色彩,带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南戏音乐不够统一,更形不成系统。徐渭《南词叙录》云:
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与?
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协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南戏声腔最初起源于东南沿海一带的民间歌曲。具体而言,最初只是温州一带的一种地方声腔。此外还吸收了词体歌曲的营养,在发展中又创造出南北合套的新形式,就是打破南曲与北曲的界限,把南曲的曲牌与北曲的曲牌混合连成一套。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南北曲合套始自元代的沈和甫。从明初到嘉靖年间,南戏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声腔剧种在民间纷纷兴起,后来形成四大声腔。据祝允明《猥谈》记载:
自国初以来,公私尚用优伶供事,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辗转改益,又不如旧,·······愚人蠢工,徇意更变,妄言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徐渭的《南词叙录》也有记载:
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称余姚腔者,出于会稽,常、润、池、太、扬、徐用之;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唯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引文见《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 1959)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在南曲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结合而发生演变的过程中,元末的昆山作家兼歌唱家顾坚对这新的南曲流派的形成做出过贡献。昆山腔起初影响并不大;嘉靖年间仍以清曲小唱为主。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等集南北曲之大成,对昆山腔进行了一次改革,集中表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优点,同时保存了北曲部分激昂慷慨的声腔;伴奏乐器兼用箫管和琵琶、月琴。作家梁辰鱼专门编演昆曲传奇《浣纱记》,使昆山腔在戏曲舞台上很快兴盛起来。至万历时期,昆山腔处于优势地位,压倒了海盐诸腔。昆山腔是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海盐腔,产生于元代,据元代姚桐寿《乐郊私语》记载:“海盐州少年,多善乐府。其传多出于澉州杨氏。”这是由于杨梓一家与擅长乐府的贯云石、鲜于去矜交往,得到这些歌唱家、曲家的指点、帮助,“以故杨氏家童千指,无有不善南北歌调者,由是州(海盐)人往往得其家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