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诞生与确立 一、比较文学的前学科史 二、比较文学的诞生标志 三、法国学派(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一)产生背景: 1.法国文学自身的丰厚性及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2.科学主义、哲学中的实证主义、进化论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及观点介绍 布吕纳介;戴克斯特;阿扎尔;巴登斯贝格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放送者” “接受者” “传递者” —— 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y)作为法国学派的主要方法论已经初步形成。 ★卡雷;基亚 艾金伯勒(《比较不是理由》) ★(三) 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的主要学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巴登斯贝格、阿扎尔、梵·第根、卡雷、基亚等。比较文学于19世纪末在法国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文学史的分支。作为科学的比较文学可按照跨国界传播的环节:放送、传递、接受而具体分为渊源学、媒介学、和流传学三个大的范畴。 第二节 新领域的开拓 一、美国学派(American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一)产生背景: 1.美国国力的增强,文学研究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及比较文学学科自身的发展。 2.新批评的影响 (二)主要人物及观点介绍 沙克福德;坎贝尔;弗里德里希 ★韦勒克 ★《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 : 文学性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奥尔德里奇;列文;布洛克; 布吕奈尔;毕修瓦;卢梭 二、俄苏学派: (一)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 ★比较文艺学: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但不应将它们混为一谈。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6)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一、中国学派(Chinese School) (一)史前史 1. 中国比较文学渊源 中国比较文学的萌生阶段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 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心无义 合本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佛典的翻译 直译 意译 2 . 中国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夜 (1)译介西学 严复:信达雅 ;林纾 (2)平行研究 中西小说之比较 康有为 梁启超 比较范围的扩大 ★(3)阐发研究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鲁迅《摩罗诗力说》(1907) 3. 中国比较文学的成熟期——”五四“至1949年  (1)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2)建立一系列社团。 (3)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钱钟书《谈艺录》(1948)  (二)、学科史 4.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 (一)港台 60年代末 李达三、颜元叔、叶维廉、古添洪、陈慧桦、张汉良 赵毅衡、叶嘉莹、张隆溪、刘若愚 (二)大陆 70年代末80年代初 1979年钱钟书《管锥编》出版,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复兴开始的标志。 (1)建立了专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与专业培养的系所,创办了专门的比较文学刊物,成立了各级比较文学协会,并与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大潮逐渐接轨合流。 1985年,深圳大学建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2)出现了大量研究比较文学的成果,编辑了多种比较文学教材,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日趋强烈. 季羡林、乐黛云、刘象愚、王宁、谢天振、曹顺庆、孙景尧、孟昭毅、王晓平、严绍汤、王向远、方汉文、叶舒宪 、高旭东 (三)中国学派 1. 中国学派的提出 “中国学派”见诸文字大约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据考证是1971年7月18-24日在台湾淡江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上有人提出的。它是朱立元、颜元叔、叶维廉等学者在会议期间提出的一种学术构想。 1976年台湾学者古添洪和陈慧桦(陈鹏翔)编辑出版台湾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该书序言中提出“阐发法”以及“中国学派”,是中国学派第一次在学术界亮相。 1977年美国学者李达三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95年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 ★2. 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 中国学派的基本理论特征是跨文化研究 ★3. 中国学派的方法论体系: (1)阐发法(或称阐发研究)中国

文档评论(0)

annyls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