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晶钝化射极与背面太阳电池技术介绍与展望.PDFVIP

矽晶钝化射极与背面太阳电池技术介绍与展望.PDF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矽晶钝化射极与背面太阳电池技术介绍与展望

矽晶鈍化射極與背面太陽電池技術介紹與展望 陳松裕博士/ 工研院 綠能所 太陽光電技術組, 研究員 目前矽晶材料佔了整個太陽能市場的90% ,主要類型為P型矽晶太陽電池,而鈍化射極 與背面太陽電池為P型太陽電池所衍生的高效率電池技術。近幾年由於廠商的大量投入與研 發,從2014年量產至今,效率日益提升,最高效率記錄屢屢創新高。其市占率每年都比硏調 機構ITRPV預測的更高,在今年已大幅成長至接近5成,已逐漸取代市場上傳統的全背鋁電 池,成為新一代的標準電池。內文將著重於矽晶太陽電池-鈍化射極與背面電池的技術發展 與現況進行介紹。 一、 前言 由於傳統能源蘊藏量有限加上全球暖化嚴重以及環保等議題的情勢下,全球能源的使用 種類與方式正邁向轉型的時代,安全、綠色無汙染的能源是目前積極發展的新能源趨勢,其 中尤以太陽能最為重要。根據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在「Global Market Outlook 2017 - 2021 」 的研究預測,2017年的全球太陽光電安裝量約為130 GW ,到2021年全球太陽能總安裝量可 達623 GW至936 GW(如圖1所示) ,顯示太陽能市場仍持續蓬勃發展中。 資料來源:SolarPower Europe, Global Market Outlook 2017 - 202 1 圖1 、全球裝置容量預測 - 1 - Copyright 2018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目前超過90%的太陽能電池仍是採用矽晶材料 ,且未來10年內不會有太大變動;而矽晶 太陽電池除了傳統的全背鋁太陽電池外,還包括了鈍化射極與背面電池、異質接面電池、交 指式背電極電池與疊層電池等技術,皆在未來矽晶太陽電池技術中佔有一席之地 。其中 PERC 因為效率日益增高,加上近幾年各大電池廠商相繼刷新最高效率,預期 PERC 電池最 有可能會取代傳統電池成為新一代的標準電池。根據今年市調機構ITRPV 針對不同矽晶電池 技術的全球市佔率預測結果(如圖2所示) ,2017年其市佔率不到20% ,預估2028年時,其市佔 率達到驚人的60%以上,顯見其技術將成為市場主流,擁有的優勢是其他電池技術無法比擬 的。 資料來源:ITRPV, 2018 圖2 、太陽電池技術市佔率預估 二、 技術介紹 PERC ,全名為鈍化射極與背面太陽電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s) ,其概念最早是 由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 M.A. Green 等人於1983年提出(如圖3所示) ,主要特徵是在傳統電池 的矽晶背表面增加一層介電層進行鈍化 ,並將原本的整面電極改為局部電極,除了可將背表 2 面載子飽和電流密度降到200 fA/cm 以下之外,亦可將原本光線到達背面的反射率從 60%~70%提升到80%~85% ,增加光子吸收進而提升電池效率。 - 2 - Copyright 2018 ITRI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料來源 :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 Cells 143 P.190-197 圖3 、傳統電池與PERC 電池示意圖 該團隊所發表的2 cm × 2 cm PERC 電池採用P-type FZ 矽單晶片,其厚度為280 μm 、電 阻率為0.2 Ω-cm ,光電轉換效率達到了22.8% ,比傳統電池增加了1.4% ,主要增益來自於開 路電壓(Voc)與短路電流密度(Jsc)的大幅提升,其結果如圖4所示。 資料來源:Applied Physics Letter, 1989 圖4 、PERC 電池結構與效率表現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