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复的口述校史.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杨复的口述校史

杨复的口述校史 时间:2009年9月26日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半 地点: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教工饭堂二楼 被采访者:杨复 采访记者:刘晓佳、黄思源、邹伟坚 杨复,原名梁启东,1923年生于武汉,祖籍中山(现为珠海),早期在校读书时,曾参加抗日反美反蒋民主运动,来我校后,为我校初期的发展和建设做了一些工作。他的一生印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他在武汉读小学接受了“救亡图存”的思想,产生了为国而读书的信念。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之时,武汉失守,他随姐姐,姐夫搬到四川读中学。1945年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前后在重庆,上海两地就读,接受了民主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更觉得天下存亡,责在匹夫。多次参与民主运动,反抗国民党专制。1948年毕业后被通缉后,撤退到苏北解放区,并改名为杨复。1949年4月随解放大军渡长江,返回上海。在上海共青团工作。1954年,调任到团中央宣传部工作。1957年调任到当时的广州中医学院,分配到党委工作。1957—1964年主要在党委做宣传工作兼学生工作。1965—1970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曾参加四清工作,到五七干校**又曾留校带领本校学生毕业实习,担任营长兼63级支部书记,1972—1975年和谭石洲老师主持《新中医》,在当时党委领导下,首创文革中期全国第一本对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杂志。1975年又调到广州中医学院海南分校工作。1977后至图书馆工作至离休。 1. 记者:你是1957年来到中医学院的,当时正值办学之初,条件很艰难,当时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认为当时的老师和同学表现了怎样优秀的品质? 杨复:我是1957年来到广州中医学院的,1956年时,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在东南西北4个有中医基础的地方建立中医学校,我们中医学院是其中之一。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的,先上马,后备鞍。当时,筹办医学院的具备工作是由筹委会副主委陈经镇(原省人民医院干部)一手主持的,他是中医学院的开拓者。19 56年中医学院招生时借用了广东省中医医院的设施,招生来源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和兼收从地方推荐来的年轻医士和护士。56年选址在三元里兴建教学大楼和二栋师生宿舍,师生曾参加建校劳动。58年建成后正式搬入,当时三元里是属于郊区,是一片农田。我们一切从简,能节约就节约,能代替的就代替,能借用的就借用,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学校不仅学费全免,而且还有补助2—4块钱。当时学生会的勤工部组织了缝衣组,理发组,主动义务给同学们缝补衣服和理发,形成学生互助。条件艰苦时,同学们还可以申请借棉被,蚊帐等,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66年。当时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很浓,一般10个学生中只有一个人有手表。可是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学校的校风很好,师生一起艰苦创业,学生勤奋学习,毕业后能担负医疗任务,终于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开始和西医生平起平坐。他们自立自强,勤奋。我们学校的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李敏。他的院长是国务院直接任命的,为人很好。当时全校只有一部电话,一辆汽车,他从市区往返三元里的路上,看见了在路上行走的师生,就会停下车,载他们一起回学校。 2、 记者:建校初期,我们取得了那些骄人的成就?其中最值得你骄傲的是什么? 杨复:初期,中医还是被歧视的。我们中医学院的学生也受影响,当时我们有的学生在学校里才带校牌,一出校门就把校牌取下来,面对从中山医出来的学生,感觉低人一等。但是我们中医学院从56届到59届的毕业生成品好,有底气,在社会站得住脚。随着新中国成立站起来,中医也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也站起来。我觉得中医学院能办好,这是在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团结奋斗的成果。 3、 记者:文革那段时期,我们学校的发展是怎样的?当时你在做什么工作呢? 杨复:文革时期,外省有些中医学院被撤消了,我们学校师生有底气,坚持中医学院不能撤散。在社会站得住脚,可是也受过文革的影响。66年至71年停止招生,到了72年,学校就开始招收工农兵,就当时来说,工农兵来自四面八方,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但亦克服困难,完成学业。70年学校办了内部刊物《新中医》,内容主要是突出阶级斗争为纲。1972年,我来《新中医》工作,我和谭石洲同志负责征稿,当时省内中医界和本校毕业生希望有中医业务刊物,帮助他们交流业务,寄希望于《新中医》,希望学校将内部刊物到全国发行。随后,我们到湖南湖北,广西广西等省中医院校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他们都表示支持和欢迎,并认为在文革期间,中医界应有自己的存在,并为其发展进行呐喊。 4、 记者:《新中医》是你和谭石洲一起负责编辑和发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哪些困难和鼓励?你认为《新中医》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杨复:是的。当时中医正处于发展低潮,1972年,全国的中医药杂志在文革初期多被“清除”,中医药出版事业被遏制。此时,我被调到院刊室后与编辑谭石洲同志探索

文档评论(0)

feixi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