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生母题文化探析.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生母题文化探析

复生母题文化探析   死而复生故事与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以及原始宗教、鬼神观念等因素有关。汉魏六朝时期,宗教鬼神信仰得到进一步普及,死而复生的故事在志怪中大量出现,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至唐宋,死而复生的故事被用来谱写现实悲、喜剧,同时也呈现佛教的因果报应、灵魂轮转等教义。明清作品里死而复生的故事频繁出现,“复生”成为小说常见的叙事结构,表达对生命与美善的追求。复生母题不仅体现了初民的古老信仰,更是民族文化深层心理的综合表达。   【关键词】生命信仰;宗教意识;哲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4)03-0102-05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古典文学母题研究”(11070071613017)   张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山东济南 250100)   “复生”母题与“变形”母题从发生的机制来讲实属同源,但又有明确的界限:“一个人、一个动物或物体改变了自身的形状并以另一种新的形状出现,我们称之为变形;但如果一个生物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死去,我们便称之为复活。”这里指出了“复活”与“变形”之间的区别,即“复活”中有“死去”这一环节存在,且复生是生命原体的复活。当然,界限有时也并不明显,如颛顼在复生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的现象,即颛顼在复生的过程里曾短暂呈现出变形为鱼的状态。当然比较起来,同样是实现生命的不朽,复生比变形体现了人类在更高层次上的期望,毕竟这是生命本体的复活。   一、先秦:原始信仰里的复生母题   最早的死而复生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日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有学者指出:“颛顼死即复苏的神话,盖即象征草木冬枯春生,昆虫冬蛰春蠕的寓言。”《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文化人类学家也认为刑天、夏耕之尸等以原身复生是对农作物“生长――收割――再生长”的生命历程的模仿。刑天操干戚以舞隐含了古代祭祀谷灵的仪式,刑天被“斩首”则是模拟稻谷收割方式,是神话中一种隐喻的文化行为。这一神话故事的内涵即借自然生生不息的意象表达对生命永恒的渴望。在原始初民看来,万物皆为一体,人的生命与自然的循环交替一样是周而复始的,有无穷流转的可能。在这种神话思维的运作之下,“死亡”这一现象之于“复生”反而是成就生命的又一契机。因此《海外北经》里还出现了一个“无启国”的传说:“其人穴居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更生。”尽管现实中的自然法则是“人死不能复生”,但这种体验在最初的认知里还不足以颠覆初民的生命观。何况当原体复活被意识到很难实现时,又有“变形”的情节作为补充,共同支撑起原始人类的生命信仰。   原始人类对永生的信仰,背后是以灵魂不灭的理念为支撑的。灵魂按其本质来说是虚无的,在初民的意识里却是生命和思想之根本;它是虚幻的,却显示出支配的力量。灵魂也被认为具有可以分离和不死的特质,即使生命形式出现短暂的改变也只意味着灵魂出现位移而并非消亡。从后来的文学史发展可以看出,关于灵魂的这一概念不仅支撑了原始时代复生神话的存在,还为复生情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发展的空间。   信仰的坚定使得复生的情节在崇尚实录的史书里也有体现,如《左传》里关于人被杀六日后复苏的记载。战国《古文周书》中载有这样一段故事:“周穆王姜后,昼寝而孕,越姬嬖,窃而育之……居三月,越姬死,七日而复,言其情曰:先君怒予甚,曰:‘尔夷隶也,胡窃君之子,不归母氏?将置而大戮……”’大意是讲越姬偷去姜后所生王子,三月后越姬死去,在冥中受到先王斥责,七天后越姬复活,恐惧之下只得自承罪行。这一复生的情节里已经出现了死后世界的描述。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秦简《墓主记》中的故事:丹自杀后被埋葬,三年后由地下“司命使”送返人间。这一故事“反映了秦人的乐生心态和当时人们的鬼神观念”,《墓主记》里还有对鬼神和祭祀的记载,引发了李学勤对于丹的职业属于巫觋一类的猜测。可见,随着蒙昧时代的逝去,复生的原始信仰非但并未消失,还与秦汉之际流行的巫术、鬼神思想相结合,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情感的寄托所在,“死而复生”的情节内容也开始有了细节和情境的扩充。   二、魏晋:宗教影响下的复生母题   佛教的传人带来了更多关于生死的传说与更多世界、空间的存在,佛教的因果论、因缘观等和道教重视修道、长生的意念结合,再加上原始的鬼神论,很快就实现了信仰上的通融,占据了思想意识的主动。在宗教的影响下,魏晋六朝时期“死而复生”的故事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复生”故事大致呈现以下特点。   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鬼吏索命有误,后改正放人回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