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精为牛考释.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精为牛考释

木精为青牛考释   〔摘要〕植物精怪的动物化是一种世界性民俗现象,在中国古代则有“木精为青牛”的说法。究其原因,这一观念的出现大约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一是古代神话中植物神祗动物形貌的遗存;二是秦汉时期有“出土牛迎春”的礼俗,土牛、青牛与春天、树木关联在一起;三是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的青牛信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突出,这是“木精为青牛”说的民俗背景。 中国论文网 /4/viewhtm  〔关键词〕木精;青牛植物神;迎春礼;青牛信仰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6)02-0080-06   精怪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古人相信万物有灵、物老成精,各种“物”都可能幻化为精怪,树木就是其中之一。非常有意思的是,不同于人们习惯的拟人化的精怪,树木精怪以人的面貌出现较晚,到唐朝时才大量出现,而在树木精怪第一次集中出现的汉魏六朝时期,它们多是以动物形象出现,如青牛、青羊、猪、狗等,尤其以“青牛”最为常见。[1]不仅是我国,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列举了丰富的例证来说明多个民族都认为植物能变成各种动物出现,而且研究发现古代植物之神也多具有动物形象。[2]由此可见,植物精怪的动物化是一种世界性民俗现象,我国古代的“木精为青牛”的说法则是其中的重要一脉。那么,树木精怪为什么会被想象成动物,“木精为青牛”说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民俗心理?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有趣问题。   一、 木精为青牛   树木精怪第一次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体现出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称谓多样;二是动物化形貌,有牛、羊、猪、鹿等不同形象,以青牛最为常见。   在文献记载中,树木精怪有被命名为“毕方”的,如《淮南子?汜论篇》曰:“木生毕方。”高诱注:“木之精也,状如鸟,青色,赤脚,一足,不食五谷。”[3]有称为“彭侯、贾诎”的,《法苑珠林》卷四五引《白泽图》:“木之精名彭侯,状如黑狗,无尾,可烹而食之。又千载木,其中有虫,名曰贾诎,状如豚,有两头。烹而食之,如狗肉味。”[4]再如《搜神记》卷十六:陆敬叔伐树,“至树断,有一物人头狗身,从树穴中出走。敬叔曰:‘此名彭侯。’烹而食之,其味如狗”。[5]也有称之为“云阳、秦者、仙人”的,如《抱朴子?登涉》载:“山中有大树,有能语者,非树能语者也,其精名曰云阳,呼之则吉。”“见秦者,百岁木精也,勿怪之,不能为害。”“称仙人者,老树也。”[6]参详这些称谓,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明显关联,恰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人们记录精怪,只是为了防范它们,或制服它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重视的是它们与病痛、灾难各自的连结,而对这些精怪间的联系,没有多少兴趣。”[7]命名似乎非常随意,各称谓之间也没什么规律可寻。   树木精怪的动物化形貌从上文所列例证中已能窥见端倪,如彭侯“状如黑狗”,贾诎“状如豚”,其他还有“牛、羊、鹿”等,如《搜神记》卷十五记载聂支射猎,“见一白鹿,射中之,明寻踪,血既尽,不知所在,且已饥极,便卧一梓树下,仰见箭着树枝,视之,乃是昨射鹿箭”,[5]254梓树以鹿的形象出现。再如任?P《述异记》曰:“梓树之精化为青羊,生百年而红,五百年而黄,又五百年而色苍,又五百年而色白。”[8]梓树又幻化为羊。在动物化形貌的树木精怪中,以青牛最为常见,如有名的秦“大梓牛神”传说,秦文公砍伐大梓树,大梓树被伐断后,化为牛走入水中,“秦文公时,梓树化为牛,以骑击之,骑不胜;或堕,髻解被发,牛畏之,入水。”[9]这个故事流传颇广,在《列异传》《玄中记》《搜神记》《录异传》等文本中都有详略不等的记述,而且无一例外都是以“梓树化牛入水”为结尾。除此外,百岁、千岁古木的精魂是青牛的说法还有很多:   《抱朴子?对俗》引《玉策记》:“千岁松树,四边披越,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6]47   《玄中记》:“千年树精为青羊,万岁木精为青牛,多出游人间。”[9]456   任?P《述异记》:“千年木精为青牛。”[8]14   《太平御览》卷九五三引《嵩高山记》:“嵩高丘有大松树,或百岁千岁,其精变为青牛。”[10]   从这几则记载可以看出,木精与青牛联系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常见,这样一种认识甚至已经成为了常识性的民俗观念,《玄中记》中的一则故事能从侧面证实这一观念,“汉桓帝时,出游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河中出,直走到桓帝边,从皆惊走。太尉何公……以右手持斧斫牛头而杀之。此青牛是万年木精也。” [9]456-457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本也平淡无奇,青牛奔皇帝而去,大约是因为皇帝的服饰妆容比较鲜艳吧。有意思的是“此青牛是万年木精”的补叙,这一补叙可能是叙述者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也可看作是故事本身的一部分,而如果是故事一部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