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保尔”朱彦夫 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中国保尔”朱彦夫 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他是一位英雄――14岁参军,参加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上百次战斗,3次荣立战功。抗美援朝中,他身负重伤仍死守阵地,失去四肢和左眼,经历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他是一名党员――不跟组织讲条件,告别荣军所毅然回乡。25年里,拖着残躯办夜校、打机井、修梯田、种果树……贫穷的小山村在他手中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他是一位文人――从小不识字,没上过一天学,硬是靠着用嘴翻字典,用残臂书写,历时7年,创作出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的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他的头上顶着数不清的荣誉。坚强的意志撑起残躯,无私忘我的精神造福乡里,他就是沂蒙山的好儿子 朱彦夫。 高地上的最后一名战士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10岁那年,朱彦夫的父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从此,朱彦夫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照顾母亲和兄妹的重担。特殊的家庭,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朱彦夫刚强倔强的性格。1947年,看不下国民党还乡团到处欺压百姓,烧杀抢掳,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加了解放军。几年间,朱彦夫跟随部队辗转大江南北,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大大小小数百次战斗,3次立功,十几次负伤,1949年朱彦夫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美援朝期间,朱彦夫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1950年12月,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零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负责阻击任务。天上的飞机不停地轰炸,地上的大炮不断地轰击。美军每天对阵地发起数十次集团冲锋,山头被削去几十厘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块弹片。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后,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二五零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面对着敌人的再次冲锋,朱彦夫把三挺机枪压满子弹,不停地换位射击,死守阵地。而就在朱彦夫再一次给枪上子弹时,眼前突然“扑通”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紧接着,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随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钻心的疼痛将朱彦夫从昏迷中唤醒,身体已被飘落的雪花掩埋,他想放声喊,但没喊出声。想伸开手,手指早已被冻坏。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猛搓双眼,想把挂在脸上的东西拔掉。饥渴之下,他索性将这个冰凉的异物吞下,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弹片炸出的左眼。出于对生命的渴望。朱彦夫咬紧牙关,辨别一下方向,开始在冰冷的雪地上挪动躯体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又昏迷了多少次,朱彦夫被两名志愿军战士发现救起,几经周折,搭上了回国的汽车。在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朱彦夫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流出体外的肠子被塞了回去。因为严重冻伤,双腿从膝盖下被截去,双臂手腕以上被锯掉,除了成为空洞的左眼,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0.3,戒了一级伤残军人。 苏醒之后,朱彦夫痛苦至极,多次想到自杀。想绝食饿死,护理人员就硬往他嘴里灌食物。想偷偷跳楼,因为没有手脚,不高的窗台他怎么都爬不上去。谎称失眠骗来安眠药,可连吞8片也没能把自己“解决”掉。最终,医生的一句:“你的命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硬从死神那里夺回来的,你有什么资格去断送?自杀就是叛党叛国。”将朱彦夫点醒,铁骨铮铮的汉子这才决定,要为党,为国家,为死去的战友活下去。 1952年,伤势稳定后,朱彦夫被转入山东荣军休养院特护疗养休息。不甘于自此成为一个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废人,朱彦夫开始刻苦锻炼自理能力,并软磨硬泡地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沂蒙山区,为家乡的父老尽点力。1956年,朱彦夫最终如愿以偿,回到了故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拄双拐带领家乡走上致富路 “都说沂蒙好地方”可当回到阔别9年的家乡,朱彦夫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一穷二白。全村500多口人,许多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穷得叮当响。朱彦夫深刻感悟到,贫穷才是最大的敌人,而要消灭贫穷,就要先让乡亲们的文化知识富起来。 在部队的几年,没上过一天学的朱彦夫,唯一打下的文化基础就是认写自己的名字。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决定自学。没有课本就看废报纸、小儿书,没有老师就把不懂的字搜集起来到外村请教。最终,朱彦夫得到的一本《学习小字典》成了他最好的“老师”。查字典靠舌头舔,握笔靠两只残臂抱……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彦夫最终出师了。 为了开办图书室,朱彦夫腾出了自家的一间堂屋,用母亲做寿材的木板做书架,省吃俭用积攒起170块钱,买了200多本书,建起了全村历史上第一个图书室。随后,朱彦夫又张罗着办起了张家泉村第一所夜校,夜里常常要走1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们上课。夜黑山路滑,健全人走起来都费劲,没手没脚的朱彦夫更不知跌倒了多少回。“经常看见他磕得鼻青脸肿的来上课。上课一迟到,大家就开始沿着路找,保准又不知道摔在哪儿了。”村民刘德发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