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钵文化”: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docVIP

“捺钵文化”: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捺钵文化”: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doc

“捺钵文化”: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 2007年3月 第9卷第2期 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malofJiangs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Mar.,2007 Vo1.9No.2 [辽金元文学文化研究] 捺钵文化:辽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追寻 周惠泉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契丹族不仅建立了威震东亚的辽朝政权,而且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其中特色鲜明,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 丹民族独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对捺钵文化的历史追寻和勾稽探索,不仅有助于 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内涵,而且将为丰富与补充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 库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游牧文明;捺钵文化;辽代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04(2007)02—0045—05 辽朝(916—1125年)是崛起于塞北地区的契 丹族统治者在东北和华北北部建立的多民族政 权,与五代同始,与北宋同终.其时大辽东朝高 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 海输贡(《辽史?地理志》),在祖国的北半部开创了 威震东亚,垣赫一时的兴盛局面.当时包括据有 中原人文荟萃之地的北宋在内的四周邻邦,均须 视辽之马首是瞻.由于声名远播,影响巨大,世界 上有些国家和民族例如俄罗斯,直至现在仍把中 国称作契丹.契丹族本为中国历史上北方的 一 个古老民族,源出活跃于大兴安岭的鲜卑人,为 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早在西晋以后的十六国时 期,契丹民族就生活在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 河,老哈河流域.他们主要从事游牧狩猎,马逐 水草,人仰潼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辽史.食 货志》)《辽史?营卫志》在描述当时长城南北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时说:长城以南,多雨多 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 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 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 也.南宋诗人姜夔在其《契丹风土歌》中则生动 逼真地描绘了契丹民族虽然简单原始,却也怡然 自得的生活场景:契丹家住云沙中,耆车如水马 若龙.春来草色一万里,芍药牡丹相间红.大胡 牵车小胡舞,弹胡琵琶调胡女.一春浪荡不归家, 自有穹庐障风雨……辽朝建立以前,契丹人先 后依附于突厥和唐朝,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唐室衰 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势而起,统一各部, 于唐朝灭亡的当年即907年即可汗位,916年立 国称帝.辽朝创建45年以后,赵匡胤方建立北 宋.契丹人与其他北方民族一起创造了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与农耕文明并驾齐驱的游牧文明.而其 中引人注目的捺钵文化,则是契丹民族独创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通过的《世 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空中 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形 式,构成人类群体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还 要求各种形式的文化遗产都作为人类经历与期 望的见证而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并代代相传.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中原地区土壤肥沃,气候温润,社会经济比较发 达,成为周边民族向往辐辏之地.一方面,周边民 族倾慕中原文明,对于中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认 同意识;另一方面,周边民族文化也蓄势待发,为 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了新鲜血液.因而中华 文化的多元辩证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从多元走 向一元,又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对立统一过程.中 【收稿日期】2007—02—11 [作者简介】周惠泉(1940一),男,河北乐亭人,研究员,从事辽金元文学研究. 46江苏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 都有其各自产生,繁衍的历史,各民族文化之间又 不可避免地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汉文化和少数 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竞添异彩,为中华民族文化优 势互补,生机盎然的历史格局的发展与更新注人 了强劲的原动力.我国着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 经指出:呼伦贝尔……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 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游牧 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 摇篮里长大的,又都是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 的青春时代.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 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 场._l辽朝的捺钵文化,是游牧文明升华的结 晶.塞北地区有别于中原的独特的自然环境,地 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不仅为契丹人涵养了豪放不 羁的民族性格和剽悍尚武的民族精神,而且孕育 了居无常处的议政方式和特色鲜明的捺钵文化. 所谓捺钵,乃契丹语,又译作纳拔,纳钵,纳宝, 剌钵等,相当于汉语中表示皇帝出行所居之处的 行在或行幸顿宿之所.元人纂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