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范本).docVIP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范本).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范本).doc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 王畿的良知?信仰论与阳明学的?宗教化内容提要:? 中晚明阳?明学的宗教化,不?仅构成儒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还可?以为中西方的比较?宗教学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本文首?先考察中晚明阳明?学核心人物王龙溪?的良知信仰论,以?为阳明学宗教化的?具体个案。然后在?此基础上,力求在?一个比较宗教学的?视野中揭示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的基?本特征与不同取向?。主题词: ? 王畿,良知信仰?论,中晚明阳明学?,宗教化王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 ? 3)是王阳?明的高第弟子,不?仅在中晚明阳明学?的发展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其?良知观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 ? 作为道德实践先?天根据以及宇宙万?物本体的良知,已?经被视为??极实在?,从而成为信仰的?对象。而龙溪的良?知信仰论,不但在?中晚明的阳明学者?中产生了相当的回?响,更代表了阳明?学宗教化的一个基?本形态和主要取向?。 一、?相对于宋代以来的?朱子学,阳明学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虽?然对朱子而言天理?亦在人心,对阳明?来说良知即是天理?,但毕竟前者偏向?于外在的客体性,?后者倾向于内在的?主体性。对于外在?的天理,不论是出?于如康德所谓的敬?畏(Ahtung?),还是出于如同?席勒(Fried?rihShill?er)所谓“对义?务的爱好”,都不?免更多地需要以服?从为原则,而对于?内在的良知,却首?先需要以自信为基?本的出发点。阳明?曾经赠诗与其同时?代的朱子学者夏尚?朴(字敦夫,号东?岩,1466-1?538)云: ?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夏尚朴答?诗则曰“孔门沂水?春风景,不出虞廷?敬畏情”,可谓鲜?明地反映了服从天?理与自信良知两者?间的差别。阳明晚?年居越以后,致良?知的理论与实践俱?已臻化境,如龙溪?所谓“所操益熟,?所得益化,信而从?者益众。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丽空而万象?自照;如元气运于?四时而万化自行”?。此时阳明致良知?工夫已经日益真切?、简易,正如阳明?去世前一年(嘉靖?七年,1527)?在与安福同志别离?之际所言: ? “凡工夫只是要?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简易真切?之极,往往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而生发出内在的?信仰。嘉靖四年(?152 5?) 阳明在给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1491-1?56 2)?的信中说: ? “以是益信得此?二字(良知)真吾?圣门正法眼藏”。?《传习录下》基本?上为阳明晚年之语?,其中也有强调对?良知要“信”的话?,所谓“良知本无?知,今却要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而在阳明归?越之后所作的《月?夜二首》诗的第一?首中,阳明更自信?地指出: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由这些话语可?见,阳明晚年思想?中已经流露出对良?知信仰的意味。如?果说以良知为信仰?对象在阳明处还只?是初露端倪的话,?到王龙溪处则已经?成为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对此,龙溪不仅有?着高度的自觉,更?是反复言及的话题?。在整部《王龙溪?先生全集》中,关?联着良知而要求“?信得及”、“信得?过”者,至少有二?十八处之多。在嘉?靖四十四年(15?6 5) ?留都之会上,龙溪?指出: 良?知便是做人舵柄。?境界虽未免有顺有?逆,有得有失,若?信得良知过时,纵?横操纵,无不由我?。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纵至极忙?迫纷错时,意思自?然安闲,不至手忙?脚乱。此便是吾人?定命安身所在。古?人造次颠沛必于是?,亦只是信得此件?事,非意气所能及?也。在遗言中,龙?溪也将自己工夫的?得力处归于对良知?的高度自信: ? 师门致良知三?字,人孰不闻?惟?我信得及。致良知?工夫,徹首徹尾,?更无假借,更无包?藏掩护。本诸身,?根于心也;征诸庶?民,不待安排也。?真是千圣相传秘藏?,舍此皆曲学小说?矣。明道云: ? 天理二字,是?吾体贴出来。吾于?良知亦然。万历五?年(1577)闰?八月,八十高龄的?龙溪与张元忭、邓?以(字汝德,号定?宇,1542-1?599)、罗万化?(字一甫,号康洲?,1536-15?9 4)等?人聚会会稽龙南庵?,就在这次会中,?龙溪对作为信仰对?象的良知进行了如?下的描绘: ? 夫天,积气耳;?地,积形耳;千圣?,过影耳。气有时?而散,形有时而消?,影有时而灭,皆?若未究其义。予所?信者,此心一念之?灵明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