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性乙型脑炎课件_5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Japanese Encephalitis 概 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在国际上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多为夏秋季流行。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有后遗症。 病原学 (1) 乙脑病毒的结构及分类: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简称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50nm,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核心被外膜包裹,主要含膜蛋白(M)和外膜蛋由(E)。外膜蛋白是糖蛋白,在病毒表面的突起部分具血凝素活性,能凝集鸡、鸽、鹅红细胞。 病原学 (2) 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和酸均很敏感。加热100℃,2min;56℃,30min可灭活病毒。 乙脑病毒的传代:乙脑病毒能在乳鼠脑组织中传代,也能在鸡胚、猴肾细胞、Hela细胞等多种动物细胞中传代增殖。 病原学 (3)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乙脑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这些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1) 传染源 乙脑是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猪、牛、羊、马、鸭、鹅、鸡等)感染乙脑病毒后可发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动物,特别是猪、马、狗等动物乙脑病毒的感染率高。猪是主要传染源 (1)猪的饲养面广,更新率快,每年都有很多易感的幼猪,其感染了乙脑病毒后血中病毒含量多,传染性强;(2)乙脑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前1—2个月往往有猪乙脑病毒感染高峰期。在人群出现流行前,检查猪的乙脑病毒感染率,就能预测当年乙脑在人群中的流行强度。 流行病学(2) 传播途径 蚊子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国内传播乙脑病毒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带乙脑病毒的蚊虫经叮咬将病毒传给人或动物。蚊感染乙脑病毒后不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此外,受感染蠛蠓、蝙蝠也是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3) 人群易感性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母亲传递的抗体对婴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患者大多数为10岁以下儿童,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加,但总的发病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流行病学(4) 流行特征 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前苏联远东地区和西太平洋一些岛屿也有该病的发生。1995年在澳大利亚的Torres Strait岛也发现了乙脑病例。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在热带地区乙脑全年均可发生;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乙脑呈季节性流行,80%一90%的病例集中在7、8、9这3个月。乙脑集中爆发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 乙脑病毒 蚊虫 人 单核—吞噬细胞内繁殖 血液 病毒血症 病毒通过血脑屏障 中枢神经系统 脑炎。 乙脑病毒进人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致病的严重性,一方面可能与感染的病毒的数量与毒力有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防御功能。机体免疫功能正常 只发生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迅速被清除,仅引起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可获得终身免疫力。免疫力低下 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2) 病变部位 乙脑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病变部位越低,病情越轻。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3) 主要病理变化 神经细胞病变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细胞内出现空泡。严重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软化灶,散在脑实质各部位;少数融合成块状。如坏死灶不能修复则可引起后遗症。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4) 细胞漫润和胶质细胞增生 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常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呈弥漫性增生,,在炎症的脑实质中游走起吞噬和修复作用,有时聚集在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形成胶质小结。 血管病变 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塞。局部有淤血和出血。 临床表现(1) 潜伏期 4~21d,一般为10~14d。 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