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9.docVIP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9.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9

《容成氏》中堯讓賢部分的簡序調整芻議 (首發) 孫飛燕 清華大學歷史系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容成氏》中有關於堯求賢者而讓的記載,按照整理者李零先生的編排,這部分簡文如下: 是以視賢:履地戴天,篤義與信,會在天地之間,而包在四海之內,畢能其事,而立爲天子。堯乃爲之教曰:“自【9】入焉,余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10】 簡文“自入焉,余穴窺焉”,李零先生認為講的是堯暗中考察賢者的行為。他的解釋是:“指鑿孔於牆,令試用者入其內,自外觀察之。”但是這種理解有兩點可疑之處:首先,“自入”從語法和文意上都難以講通。第二,這種考察賢者的手段,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奇怪。難道在牆上鑿一個孔,而堯通過小孔窺視被考察者就可以判斷一個人賢或不賢嗎? 實際上,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在於,簡10所謂“余穴窺”的“余”字並非“余”字,而是“宗”字,整理者對簡9和簡10的編排是錯誤的。該字字形如下: “宗”、“余”在楚文字中字形相近,尤其是該字上部恰恰不清楚,所以整理者釋為“余”字,學者均無異議。不過在《容成氏》其他簡中既有“宗”字: (簡41)(簡46) 也有“余”及“余”作為偏旁的字: (簡25)(簡27)(簡29) 將該字與“余”及“余”作為偏旁的字相比較,可以發現其差別主要有兩點:一是沒有“余”字最下的一撇;二是該殘字的豎筆也沒有像“余”那樣穿過第二橫筆到達第一橫筆。因此,其字形應該還是與“宗”接近。 孫偉龍先生在討論戰國楚文字中的“宗”、“余”二字時,指出二者已經容易混淆,既有寫法近似“余”字之“宗”,亦有譌近“宗”形之“余”。但他更進一步指出,具體到個體的書手,在使用“宗”、“余”二字時大多會有意加以區別。他列出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1-5冊中“宗”、“余”二字同出的簡文五篇,現將其表引用如下: 篇名 宗字 余字(旁) 《上博一·孔子詩論》 5·2124·25 27·16 《上博二·從政》 乙4·21 甲2·12甲1·17甲14·4甲5·15 《上博三·周易》 33·17 14·114·1014·2514·3315·9 33·30 《上博三·彭祖》 4·17 2·302·525·216·223·10 《上博二·容成氏》 41·3746·2 10·329·4 27·725·8 孫先生指出,在五篇“宗”、“余”二字同出的簡文中,“宗”字不加羨符“丿”、“口”,“余”字則大多數都使用羨符“丿”、“口”,只有《容成氏》篇使用了一例沒有羨符的“余”字。應該是書手為了區分“余”、“宗”二字,才有意識地這麽做。 孫先生所言《容成氏》中沒有羨符的“余”字,正是我們討論的這個字。可以看出,五篇簡文中“宗”、“余”二字界限井然有別,唯獨《容成氏》該字被認為是唯一的例外,作為沒有羨符的“余”字處理。筆者認為,這所謂的“例外”恰恰從反面證明該字不是“余”,而是“宗”字。也就是說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第一冊至第五冊中,二字在同一篇簡文中沒有訛混。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該字釋為“余”在文意和字形上都有問題,當釋為“宗”。這樣簡9與簡10的編連自然也就行不通了。筆者認為,簡10應該上接簡31: 孝唇(?),方爲三俈,救聖之紀:東方爲三俈,西方爲三俈,南方爲三俈,北方爲三俈,以越於溪谷,濟於廣川,高山登,蓁林【31】入焉,宗(崇)穴窺焉,以求賢者而讓焉。堯以天下讓於賢者,天下之賢者莫之能受也。【10】 “宗”讀為“崇”,意為高。穴指洞窟。古代賢能之士常常隱逸于山林藪澤巖穴之間: 《韓非子·說疑》:觀其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緤紲纏索之中,或在割烹芻牧飯牛之事。 因此,文獻中常常用“巖穴之士”來指代隱士: 《史記·伯夷列傳》: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好顯巖穴之士而朝之,則戰士怠於行陣。 簡文“高山登,蓁林入焉,崇穴窺焉”,即登高山、入蓁林、窺崇穴,三句話句式整齊,與下句簡文“以求賢者而讓焉”相接文意順暢,是形容求賢地域之遍及。其含義與上舉《韓非子·說疑》中“所舉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相同。再如《周易》小過卦:公弋取彼在穴。帛書《二三子》引孔子的話說:“此言聲(聖)君之下舉乎山林(畎)畝之中也。”廖名春師認為“穴”比喻民間山野,“公弋取彼在穴”是比喻明君求賢於野,這是非常正確的。孔子所言“聲(聖)君之下舉乎山林畎畝之中”亦可與《容成氏》簡文相對照。 關於“方為三俈”的釋讀,學者意見有很大的分歧。在各家說法中,董珊先生的意見最值得重視。他舉《尚書·堯典》、《韓詩外傳》、《白虎通義·封公侯》、《說苑·君道》“十有二牧”為證,認為這十二“俈”或即古書的“十二牧”,簡文是說每方設立三人以為帝王之輔佐,深入四方民間以行政事。 《韓詩外傳》卷六第十七章: 王者必立牧,方三人,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