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北省武昌和当阳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监测初报.docVIP

2009年湖北省武昌和当阳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监测初报.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湖北省武昌和当阳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监测初报

2009年湖北省武昌和当阳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监测初报 摘要:本文采用标准苗期集团法(SSST法),对武昌和当阳地区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初步监测。结果表明,武昌和当阳褐飞虱优势种群为生物型Ⅱ和生物型Ⅲ;其田间褐飞虱致害型已发生较大转变,由原来的以生物Ⅰ型为主,Ⅰ、Ⅱ型混合发生,逐渐向Ⅰ、Ⅱ、Ⅲ A Preliminary Determination of the Biotype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in Wuchang and Dangyang Area in Hubei province in 2009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this standard seedling group test method (SSST method), the Wuchang and Dangyang region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biotypes of initial monito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dominant population of Dangyang and Wuchang is biological type Ⅱand Ⅲ; its field-type virulence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 from the original biological type Ⅰ, Ⅰ、Ⅱ mixed occurred and gradually in the trend of mixed place changes toⅠ、Ⅱ、Ⅲ biological and so on. Type virulence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in Hubei Province of Wuchang and Dangyang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which we should give high priority , strengthen the field of biological-based systems around the monitor ,so that guidance to a large area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 at time. Key words: Wuchang; Dangyang; Ric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a1);biotype;Determining 目 录 文献综述 1 1 前言 5 2 材料与方法 6 2.1 材料 6 2.2 试验方法 6 3 结果与分析 8 3.1 武昌地区褐飞虱田间生物型的监测结果 8 3.2当阳地区褐飞虱田间生物型的监测结果 10 3.3 褐飞虱生物型对6个水稻鉴别品种的反应 11 4 讨论 12 参考文献 13 谢 辞 15 文献综述 褐飞虱生物型是指具有不同致害性的褐飞虱个体或群体,当它们危害具有不同抗性基因水稻品种时,表现出不同的致害反应。因此可认为田间生物型的变化是由抗性品种诱发的。1975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通过抗性品种诱导培育而成的不同褐飞虱种群,分别命名为生物型Ⅰ、Ⅱ、Ⅲ。定义生物型Ⅱ和生物型Ⅲ为:生物型Ⅱ能够在含Bph1抗虫基因的水稻上存活,并能为害对生物型Ⅰ敏感品种;生物型Ⅲ能在含bph2抗虫基因及对生物型Ⅰ敏感的水稻品种上存活[1]。 目的:褐飞虱对水稻的致害作用通常表现为间歇性和暴发性两个显著特点,一旦成灾,就会给稻作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然而,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种群形成和发展,对褐飞虱的交替为害亦产生深刻的影响。即其生物型可随水稻品种的更替而分化。对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监测是为了找出更好的抗虫品种,为育种工作提供基本资料。 意义:褐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具迁飞特性,适应性强,致害性变异大,其生物型可随水稻品种的更替而分化。监测褐飞虱的生物型,对于抗虫育种、品种的推广和合理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褐飞虱生物型研究始于1971年,国际水稻所将捕回的褐飞虱在水稻品种TN1(无抗性基因)、Mudgo(含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