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健品行业乱象 专坑老没商量
保健品行业乱象 专坑老没商量
老年人辛苦一辈子赚的钱,却可能被一些“黑洞”吸走。近日,一项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抓出了“真凶”——保健品消费、收藏品投资、高额借款、高息理财。其中,作为大爷大妈“心头好”的保健品万一不靠谱,就可能成为“赔了健康又折钱”的一枚定时炸弹。在日前举行的一场食药安全科普展上,东城区食药监工作人员解密了伪劣保健品的制作“工艺”。工作人员表示,保健食品的销售应当在批准的经营地点开展,如消费者要维权,可以通过12331热线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
北京律维银龄研究与服务中心日前对北京10000名老年人发起养老服务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保健品的有6801人,占样本总量的%。其中,保健品由自己购买的有2711人,保健品由亲友赠送的有1762人;而从保健品的购买渠道看,通过商场购买的有2304人,通过媒体广告购买的有1751人,通过公司推销购买的有1733人,通过网上购买的有726人。调查中发现,现在许多保健品企业采用会议、服务、体验等营销形式,使得与之配合的直销也成为老年人选择较多的购买方式之一。
在一个食品安全的微信群中,不少网友纷纷向记者提及家里父母关于保健品的“故事”:一些保健品企业经常搞聚餐、送礼品、做体验、赠旅游,还用拉家常的方式打“亲情牌”。一名王姓网友无奈地说:“一个总卖我母亲保健品的小伙甚至成了我妈的干儿子,但卖过几次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一位曾做保健品销售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保健品市场骗局“花招奇出”,“温柔陷阱”是管用手段之一。“老年人非常关心健康,时间也相对充足,很容易成为重点推销对象。”她表示,“嘘寒问暖”“旅游兜售”“现金返还”都是常用招数,大打“免费牌”“专家牌”“亲情牌”早已是行业“标配”。有的厂商甚至直白地宣称“都是营养成分反正也吃不坏”,撺掇老年人试一试。
在日前举行的这场食药安全科普展上,东城区食药监工作人员解密了伪劣保健品的制作“工艺”。一些保健品的颗粒、胶囊都是在露天的黑窝点制作而成,外包装直接用纸壳印刷,生产日期、品类名称由刻好的印章“搞定”,繁体字标注的生产厂家是一家香港公司,任何批文都在包装上看不见。“多数网上贩卖的保健品都选择快递寄送,不良商家会担心顾客上门,对网购保健品一定要提高警惕”,工作人员指着一沓“销售邮寄记录”的厚本子说道。
“保健品低成本、高利润是致使违规商家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坦言,一些商家只要“忽悠”成功销售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就动辄收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一旦被查处,罚金也就几万元,这对违规企业无法产生威慑作用。“有的企业赚一笔就跑,改头换面再做其他保健品。”在他看来,老龄化社会下,保健品市场还将更为看涨,日前国家对保健品加大监管力度,政策正在收紧,“保健品行业乱象丛生,行业监管体制完善亟需加速。”
“保健食品应当取得批准文号,一般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北京市食药监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选择保健品时,要认清以下信息: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原料和辅料、功效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保健食品标志、批准文号、生产企业、生产日期、保质期、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量与食用方法等信息。
不靠谱的养生“宝典”和保健品市场乱象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日益发达,各种养生的“知识”也乘势而上,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从“酸碱体质”学说,到各类饮食防癌,从“小分子团”水到最近推出的“富氧”水、“牛奶致癌说”、“饥饿治疗肿瘤说”等,或是标榜新理论,或是炒作概念,林林总总,隔个几天,总会有新的观点或者说法出现。这些新东西,据说都有充足的理论依据,或依托传统中医理论,或来自海外专家学者的试验结果。
要是根据这些养生“宝典”来安排生活,恐怕大不易。首先,您得在冰箱上悬挂一张各类食品的酸碱分类图,专门挑选所谓“碱性”食物。再就是前两天刚说吃优质蛋白,喝牛奶吃鸡蛋,今儿又说“牛奶致癌”,这牛奶喝还是不喝呢?“小分子团”水能够打通血管,清除体内垃圾,不过得买价格不菲的净水器或者高档水杯。
其实,这些所谓的养生知识,大多不大靠谱,或是哗众取宠,或是互相粘贴,甚至干脆就是歪理邪说。
以“酸碱体质”来说,就压根没有任何根据,纯属臆造。人体的酸碱度以何处测量为准,就从来没有任何人提供标准。人体体液有很多种,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如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排泄出的汗液、尿液等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各有各的酸碱度,且相差很大。胃酸的pH值在1到2之间,而血液的pH值可以达到。正常的尿液pH值就在到之间,其酸碱度会受到所吃食物的影响,吃肉、蛋、奶时,pH值会偏低一些;吃蔬菜、水果则会相对偏高一些。但尿液的酸碱度是肾脏“调节”的结果,而且作为被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