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朔、新写实与晚生代.doc
王朔、新写实与晚生代 第一节 王朔的出场与90年代初的文学语境 90年代初的中国文学颇有冷清之意,80年代如火如荼的思想变革已经偃旗息鼓,90年代初在文化上是一个茫然的间歇期。这时王朔的出场就显得异常醒目,他几乎是填补了历史空场,也因为背景的空旷,他的行为反倒有一种奇怪的放任和无所顾忌。 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进入中国人民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习作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4年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于《当代》,1985发表《浮出海面》,但王朔真正的出场是在1988年,那一年他有四部作品被拍成电影。即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改编自同名原著),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改编自《浮出海面》),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改编自同名原著),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还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在短时期内有如此之多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更何况一个刚满30岁的年轻人。何以中国一批年轻导演在这个时候看中王朔的小说,缘由简单明了。这些导演对于传统小说提供的经验已经不感兴趣,正是王朔的人物和故事提示了崭新的经验,这种经验不再是文学自身的革命的产物,而是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成果,那就是与初露端倪的市场经济相关的生活实践和价值观。 王朔小说的意义首先在于创造了富有时代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从传统政治体制支配的社会秩序中脱离出来,他们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变动的“新人类”,但又具有某种自由的品性。他们开始生长于市场经济微薄的土壤中,困窘却散漫,无聊却潇洒,随遇而安的状态正好契合了那个时候人们无所依靠前途渺茫的心理。 王朔可能率先写出了一种边缘人的性格,这些人物没有确定的社会职业,对体制既怀着不能进入的仇视,又带着逃避的蔑视。他们因抗拒社会的主体中心化力量而处于社会存在的“边缘”;他们处于一种社会变动的间隙场所,他们在中间地带游走、冲撞,他们有时也有很强的破坏性和爆发力。例如,他们有可能变成阶下囚,也有可能变成小暴发户。《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的张明,《浮出海面》里的石岜,《橡皮人》中的“橡皮人”,《玩得就是心跳》里的方言等等。当然,王朔也力图赋予他的人物以他认同的价值,在王朔看来,他们是所谓的“真人”,即摆脱了旧有社会体制束缚的按个人的活法去生活的生命个体。在王朔那里,个人已经明显摆脱体制规范并与之对抗。当然,这种对抗没有采取面对面的冲突方式,依然只是一种观念性的“颠覆”。王朔的人物虽然也有些自以为是,但主要还是具有自嘲的品性,这些“真人”往往在嘲弄现实的同时也嘲弄自我从而消解社会的统一价值规范。王朔的“真人”只是顾及个人当下生存状态的芸芸众生,他们放弃崇高,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按照欲望生活。他们当然不是什么当代英雄,但却是走在变动生活前面的流浪者,也是早行人。多年后,人们才意识到,王朔描写的那些人物,大规模地出现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和新的消费社会的中坚分子。 其二,王朔嘲弄了崇高感,表达了重估价值的态度。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的实践已经疲弱,王朔的怀疑主义态度正好应运而生。并不是王朔特别胆大妄为,他不过应运而生,他以他的敏感表达了时代压抑已久的愿望。因此王朔敢于怀疑权威与真理的绝对性,嘲弄生活现行的价值准则。他的那些人物的精彩对话大都是政治术语和经典格言的反讽性引用,特别是“文革”语言的反讽运用。王朔鼓吹一种率性而生的生活方式,强调了本能和欲望的合法性,他的人物敢于撕去政治和道德的厚重面纱,把它们降低为插科打诨的原材料,给当代无处皈依的心理情绪提供了亵渎的满足。信仰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我们是谁?我是谁?王朔抓住了那个时期人们潜在而又暧昧的怀疑情绪,在80年代后期,王朔几乎像尼采一样,以多少有些无赖的姿态重估一切价值。他当然没有尼采那么悲壮,他不过是借助历史之手,把业已被文革后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再三的那些观念和价值体系,再踩上一脚而已。尽管如此,王朔的意义依然不能轻易抹煞。 其三,王朔写出了生活的原生形态。传统现实主义的生活依然是带着意识形态的观念去理解现实,现实已然被一种观念所投射。王朔的小说才是真正回到更具有个人经验特征的生活原生形态,那是一种更为原始的本能和欲望驱动的生存行为,另一方面也是8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引发的市场经济生活最初的状况。王朔一方面嘲弄了庞大的生活信念,另一方面把生活推到最简陋的状况,在这种状态中,生活以与肉体最近的方式显露。“橡皮人”在原始积累时期的市场浊流里,如同一段放任飘流的木块,他被生存最简单的欲念驱使而与生活搏斗抗争,生活在一系列粗陋的为了生存的动机支配下任意推移。“橡皮人”的倒买倒卖也像是一场相互角逐的生活游戏,冒险、娱乐,有今天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