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杂史与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史杂史与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

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 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 ----兼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载《绵阳师范学报学院》2009年3期,第1-9页。 [摘要]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着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别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关键词]正史;野史;杂史;别史;史料价值;笔记;小说[中图分类号]…一般将《史记》、《汉书》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①]。正史的史料价值早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别史的价值,则尚未被某些学科充分认知。有鉴于此,本文重新检讨野史、杂史和别史的概念和价值,并论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期以有助于研究云尔。一、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野史、杂史和别史,是与正史相对而言、由私人编撰的史书,故而又称私史。三者的特征大致为:野史体例不一,或编年,或纪传,或杂记一代史事,其内容多奇闻异事、闾巷风俗、统治者的秘事,故往往被封建王朝视为禁书;杂史体例一般是只记一事始末、一时见闻或一家私记;别史内容往往限于杂记历代或一代史事。[1](中国历史卷,施丁撰中国史学史条)1.野史。或称稗史。其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奉酬苦雨见寄》诗:自爱垂名野史中,宁论抱困荒城侧。唯君浩叹非庸人,分衣辍饮来相亲。[2](卷第十三)《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二杂史类,着录了公沙仲穆《大和野史》十卷,小注曰:起大和,尽龙纪。[3](第5册,第1469页下栏)可见在唐代野史已经被用于着述名称之中。一般认为,野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为笔记[1](中国历史卷,郭松义撰笔记条)。笔,古代对散文的称呼。在与韵文相对时,则称为笔记。现知最早的用例,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十《才略》: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邯郸,亦含论述之美。又曰:温太真之笔记,循理而清通,亦笔端之良工也。[4](上册,第575、576页)南北朝时多崇尚骈俪之文,故一般讲究笔文(谓注重词藻、讲求声韵对偶)皆具,《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4](第529页)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也有云:辞赋极其精深,笔记尤尽典实。但这时,文笔皆不是严格的文体概念。[5](第29页)到了宋朝,方开始以笔记而作为书名,如北宋宋祁有《笔记》三卷,另有苏轼《仇池笔记》、陆游《老学庵笔记》等。于是,笔记转而指一种着作体裁,意思也变为随笔记录了。这种体裁,又有随笔、笔谈、笔录、丛谈、漫抄、杂识、杂记、琐言、札记、见闻录、日记等异名,或以载、编、史、乘、论、考、辨等署题。[②]其实,以记录个人见闻、辨析事物之名称和特征、训释前代语言、叙述历史事实、抒写感情景物等为主要内容,形式随便、格式不定的此种着述形式,早在先秦便已产生[③],魏晋趋于成熟,唐宋稳固发展,明清达到高峰。[④]只不过在汉代被称为小说,如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即列出了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之小说,共计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6](第6册,第1744-1745页)这与《论语·八佾》所说文献之献,含义颇为近似[⑤]。魏晋时期,小说或笔记的主体为志怪类,主要记录一些鬼神仙怪等耳食之言,且多形成专书,如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皆是也。南北朝时,除志怪小说持续兴盛(如殷芸《殷芸小说》)之外,又出现了专记名流趣事的轶事小说,如刘义庆《世说新语》等。唐代之笔记,以由前代志怪演变来的杂传记[⑥]、从轶事变化来的杂录[⑦]为主,前者的代表作有裴铏《裴铏传奇》、段成式《酉阳杂俎》等,后者则包括记录历史琐闻(代表作有唐刘餗《隋唐嘉话》、李肇《唐国史补》、赵王粦《因话录》、苏鹗《杜阳杂编》、郑处诲《明皇杂录》、李绰《尚书故实》,以及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等)和考据辨证(代表作为封演《封氏闻见记》、苏鹗《苏氏演义》、李匡乂的《资暇录》等)两类。[⑧]宋代笔记主要记载本朝轶事或掌故,虚构成份较少,史料性强,如司马光《涑水记闻》、王明清的《挥麈录》、欧阳修《归田录》、吴自牧《梦粱录》等。明代沿袭宋代传统,主要着作有陆容《菽园杂记》、郎瑛《七修类稿》、朱国桢《涌幢小品》、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清代最有成就的笔记为考证类,如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俞正燮《癸巳类稿》和《癸巳存稿》。[⑨]至于笔记或小说的分类,一般以内容为区分标准。如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九《九流绪论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