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洞箫家系列资料
当代洞箫名家系列资料
当代洞箫名家之一孙裕德
孙裕德(1904年—1981年),祖籍宝山县月浦新兴镇,1904年11月23日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生前历任上海民族乐团第一副团长、中国音乐家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孙裕德幼时便学箫并参加民间丝竹合奏,1917年进永盛泰报关行当学徒,1920年进上海电力公司任职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裕德开始从事专业的民族音乐工作。 孙裕德自学徒时起就喜爱民族音乐,经常在午间和夜晚休息时,向民乐爱好者学习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1920年经同学介绍,参加了南市的“国乐研究社”,向研究社的辅导老师学习洞箫和琵琶,后成为该社的琵琶、洞箫骨干。 1924年,孙裕德师从上海派琵琶宗师汪昱庭学习大套琵琶曲。汪昱庭的传授严格认真,他的学艺生涯十分认真刻苦,每次上课回来便埋头苦学。白天上班干活,夜晚才能挤时间练习乐器。有时怕太晚了吵醒家人,他便躲到晒台上去练习。下雪天十只手指从冰凉僵直练到手心发热出汗为止,初学时,琵琶上常常留下道道被琴弦勒出的血印。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和刻苦的钻研精神,攻克了一首又一首艰难的乐曲,演奏技巧迅速提高,日趋成熟,他的琵琶及洞箫演奏技巧三十年代已在上海民乐界享有盛名。 1925年,以李廷松(琵琶)、孙裕德(洞箫)、李振家(二胡,去世后由苏祖扬顶替)、俞樾亭(扬琴)等4人为骨干的“霄乐团”(团长李廷松)活跃于上海的音乐舞台。他们的演奏活动十分频繁,于是名声日增,影响所及,连各国驻沪领事馆、苏联驻华大使馆也纷纷邀请他们去演奏,在当时国乐界有很大影响。 1938年,孙裕德基于抗日救国的义愤,参加“中国文化剧团”,和卫仲乐、许光毅等人同赴美国演出,揭露和控诉日寇的侵华暴行,并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还录制了《箫声红树里》、《妆台秋思》两首箫独奏曲。他们的足迹遍及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等三十多个城市,受到美国听众的欢迎,美国报纸誉称孙裕德为近代中国的音乐大使。 1939年5月回国后,孙裕德应邀担任“上海友声旅行团”国乐组的辅导工作。1941年国乐组取名“国乐研究会”,后改为“上海国乐研究会”,推选孙裕德为会长,并于1947年率部分成员再度赴美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音乐事业,孙裕德梦寐以求的振兴祖国民族音乐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51年,上海民乐界成立了“上海市国乐联谊会”,推举卫仲乐为主任委员,孙裕德、陈日英、金祖礼为副主任委员。联谊会把上海的国乐团体团结在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使上海的民族音乐事业大大繁荣起来。除了频繁参加国内各种场合的演出外,他还曾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先后到印度、缅甸、印尼、苏联及东欧各国访问演出,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为祖国、民族争得了荣誉。 1957年,上海民族乐团成立后,孙裕德出任第一副团长,从此成为专业音乐工作者,使他的音乐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孙裕德的洞箫演奏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吹箫技艺细腻生动,口风控制极佳,音色浑厚清越,被人誉为“洞箫大王”。 他对洞箫的演奏,要求高雅朴实,最忌花俗虚浮的吹法,既保留了传统的优良部分,又不断改进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别是他用九孔箫与吴景略、张子谦合奏的《普安咒》、《梅花三弄》、《潇洒水云》等琴曲,配合默契,扣人心弦。清雅的箫声如行云流水融合于铮铮的琴声之中,意境深邃,令人遐想联翩。他与张子谦的琴箫合奏,在20世纪50、60年代一直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节目,并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关于洞箫演奏艺术的著作《洞箫吹奏法》。 他擅长在洞箫上用扪工调(1=bB)来演奏,有别具一格的效果。从手指按孔、丹田运气到特殊的舌唇、口腔控制,使得他吹奏的箫声文静优雅,低音淳厚,高音含蓄。同样一首《中花六板》,经他处理后,用扪工调吹奏,听了使人耳目一新。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他与陈永禄演奏的箫与二胡合奏《中花六板》,技艺精湛,风格浓郁。合奏时,你繁我简,你让我进,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成为一首很典型的中国式的复调音乐作品。
当代洞箫名家之二 卫仲乐
卫仲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素有“琵琶大王”之美誉。他不仅精于琵琶、古琴、二胡、箫、笛的演奏技艺,而且对小提琴亦有相当高的演奏水准。一位颇负盛名的外国音乐家,听过卫先生的小提琴演奏后,十分惊讶,认定卫先生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劝他深造。当时卫先生早已献身民族音乐,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一流小提琴演奏家”而改变献身民族音乐的初衷。在他的一生中,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生活如何艰苦,也没有离开民族音乐这块阵地一步;他始终秉承郑觐文先生的教诲,实实在在地在“(捍)卫中(国音)乐”。正因为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