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少华留住雁翎队雄姿人
石少华留住雁翎队雄姿人
在河北省白洋淀文化苑雁翎队纪念馆珍藏的260多幅珍贵图片中,有许多是我党新闻摄影事业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摄影工作者石少华亲手拍摄的,其中《白洋淀上的雁翎队》、《芦苇丛中的监视哨》、《冰上轻骑》、《土坦克》等照片,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雁翎队员们当年的英雄风采,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这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是石少华从1942年秋到1945年春,先后六次深入白洋淀采访拍摄的。
开创根据地摄影训练班
出生于香港的石少华,6岁时随父母回到祖籍广东,定居广州。20世纪30年代摄影在中国崛起,正在高中读书的他,喜欢上了摄影,并自学成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时年20岁的石少华,和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抗日救国热情,奔赴他向往的革命圣地――延安。1939年夏,组织上决定调他到冀中军区开创摄影工作。1939年冬来到冀中军区,挑起了冀中军区政治部宣???部摄影科科长的重任。没想到摄影工作竟然成为他的终生事业,从此相机伴随他一生。
1940年初,根据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石少华在冀中军区创办了我党我军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摄影训练班,自己担任班主任和主讲教师。当时创办摄影训练班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讲义,没有相机,没有教室。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办。没有讲义,石少华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拍摄经验自己编写;没有相机,就从敌人手里缴获;没有胶卷,就让学员空按快门;没有教室,田边地头找个地方就上课。如遇情况紧急,为避免敌人的注意,石少华和学员们就化装成当地老百姓。在如此残酷的战争环境下,从1940年到1942年,石少华先后在冀中的曲阳、定县、安平等地开办了4期摄影训练班,培训了120余名摄影工作者。摄影训练班的开办,为冀中军分区、纵队,以及地方机构培训了急需的摄影人才,使根据地的摄影报道工作日趋活跃。到1942年,冀中军区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军分区都建立了摄影组,基本形成了部队摄影网,大大改善了根据地的摄影报道。石少华开创的摄影训练班,为我党我军的摄影事业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摄影训练班的经验,后来逐步推广到我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使敌后有了我们自己的大批摄影工作者。
1942年5月,日军为保证北平、天津、石家庄,以及平津、津浦铁路的畅通和安全,调集五万余人的兵力,向我冀中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冀中平原的八路军。尽管日军采取拉网式的扫荡,但仍然找不到我主力部队。于是日军改变战术,建立据点,将五万兵力分散在各个据点,这样有利于我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凭借广袤的青纱帐与敌人展开游击战。石少华带领着第四期摄影训练班的80余名学员,随部队一起“游击”,深入火线拍摄,圆满地完成了训练任务。
六进白洋淀拍摄雁翎队
石少华完成这期培训任务后,又接受了新任务。9月下旬,石少华到达白洋淀,这是他平生第一次踏上白洋淀水域。展现在他眼前的情景是:大淀居民的生活比较安定,在开阔的水面上,打雁人乘着鹰排(小船),手持猎枪,光着臂膀坐在船上,阳光辉映着他们油光发亮的肌肤,更显出几分健壮和洒脱。石少华眼疾手快,举起相机急速按下快门,拍下了最早的照片。而后他告别了白洋淀,在武工队的掩护下,穿越敌人的封锁线,回到军区。
1943年春,石少华第二次进入白洋淀。当时他从军区作战简报上获悉,雁翎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消息后,去采访雁翎队的激情顿时在胸中猛烈地燃烧起来。他决心要再进白洋淀。经军区批准,在安新县委书记的陪同下,乘小木船来到荷花淀。荷花淀是白洋淀内的一个大淀,生长着数千亩野生荷花。淀的前面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其背后和两侧都长满了茂密的芦苇丛,雁翎队的大本营就设在这个小岛上,敌人很难发现。石少华来到荷花淀时,正值雁翎队在部署作战方案和进行训练。他与队员们共同生活,共同战斗了一个半月,抢拍了雁翎队袭击鬼子岗楼,火烧鬼子淀上粮点,伏击日军运输船等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雁翎队英勇善战的事迹。这些珍贵的镜头,倾注了石少华对雁翎队的爱,对日本侵略者的恨。
1943年是白洋淀有重大战事的一年,一个月后石少华再次来到白洋淀。当他第三次来到雁翎队时,雁翎队又壮大了,武器也增多了,仗也越打越大,他与雁翎队员们一起经历了战火的考验。这使他对雁翎队员们的爱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白洋淀的地理环境也更加熟悉,拍摄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著名的《白洋淀上的雁翎队》、《芦苇丛中的监视哨》等作品,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的。
1944年夏,石少华接受了到冀中平原采访的任务,再次来到白洋淀,这是他第四次进入白洋淀。此时刚好雁翎队在水上配合我二十四主力团,攻克了白洋淀的赵北口。借此机会,石少华又拍摄了许多雁翎队的照片。这年冬天,他第五次踏上白洋淀,此时的雁翎队又发展壮大起来。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展现在石少华眼前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