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久违文学初遇记台北“作家第一本书”展
久违文学初遇记台北“作家第一本书”展
对每位作家而言,“第一本书”无疑是写作生涯第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只是一篇篇文章的作者;在此以后,因为有了具体可见的成果,他们才是一本本书籍的“作家”。
台湾关于“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目前已知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文讯》杂志社于1987年举办“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便是25年后的今天,2012年春天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之“文学初遇: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
此次共展示250位作家的书,依出版年份,分成“早春花束:传承与播种”(1950~60年代)、“混声合唱:乡土与耕耘”(1970年代)、“都市的云:多元与开放”(1980年代)、“蒙面丛林:新秀与争鸣”(1990年迄今)四大展示区;均用了四个字的书名作为展示标题。
就内容而言,可归纳为新诗、散文、小说、剧本、评论、翻译、报导文学与合集八大类。这八个类别,也能分别从文学史、出版史、装帧史与作家生平四个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家的处女作,总会有不同的发现,处处呈现台湾文学深刻、有趣的一面。
看到文学史:历历在目的文学轨迹
虽说以1950年代为展示起点,但展柜的“第一本书”偏是个例外──带头第一本书是杨逵于1947年出版的《送报夫》。此书由东华书局出版,出版时间在日本人离台之后,“二二八”事变之前,内页中日文对照,此安排正好见证了台湾文人作家从日文过渡到中文的转换过程。
到了被视为西化以及“现代主义兴起”的60年代,台大外文系的王祯和、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人纷纷登场,这是属于他们的年代。但别忘记,此时本土的叶石涛也出版了第一本书《葫芦巷春梦》,也和杨逵一样,早已届不惑之年,而年轻一点的,则有31岁出版《飘然旷野》的李乔与33岁出版《簸箕谷》的郑清文。至于更年轻的省籍作家,则有20岁出版《芒果园》的林佛儿、21岁出版《变形虹》的林怀民、22岁出版《属于十七岁的》季季与26岁出版《追寻》的刘静娟等等。这些作家的处女作,让我们看到60年代省籍作家的作品,不论???或量均大幅提升,比起几乎空白的50年代,可谓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进入70年代,不论小说或新诗,许多知名中生代作家陆续登场,小说如李昂的《混声合唱》、吴念真《抓住一个春天》等等,新诗部分则有罗智成的《画册》、向阳的《银杏的仰望》、杨泽的《蔷薇学派的诞生》等书。
到了以多元开放为特色的80年代,台湾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多变,除了女性文学――像廖辉英的《油麻菜籽》,还有政治小说: 像黄凡的《赖索》、吴锦发的《放鹰》。而在“原住民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具批判力的“原住民汉语文学”也出现了──田雅各布《最后的猎人》是此时期的代表。散文部分,简?的《水问》、廖玉蕙的《闲情》也粉墨登场。评论方面,龙应台、王德威皆在80年代举起他们的如椽大笔,出版第一本著作。新诗部分,除了有关怀工人、农人与弱势族群的创作,如李昌宪的《加工区诗抄》、詹澈的《土地请站起来说话》,也有从性别认同角度切入的陈克华第一本诗集《骑鲸少年》。此外,后现代诗人夏宇的第一本诗集《备忘录》也在1984年出版。众声喧哗,80年代台湾文学精彩纷呈,由此可见。
90年代以后,文类更加丰富多元。例如陈明仁的台语诗集《走找流浪的台湾》、汪其楣以艾滋病为题材的《海洋心情》,还有原住民作家夏曼?蓝波安的《八代湾的神话》与汉人作家廖鸿基的《讨海人》,一原一汉,一小说一散文,各以自身观点描写海洋,都是台湾进入90年代后陆续出现的写作面向。
出版史:楼起与楼塌
从“出版史”的角度,可以看到书籍背后那常被读者忽略的出版界样貌。例如出版林海音处女作《冬青树》与钟肇政译作《写作与鉴赏》的重光文艺出版社,以及出版夏菁《静静的林间》的蓝星诗社,出版郑愁予《梦土上》的现代诗社,都是50年代重要的出版社。进入60年代,则以文星书店的“文星丛刊”为代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最能体现1960年代台湾“西风东渐”欧风美雨笼罩的出版社,白先勇的《谪仙记》、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与李敖《传统下的独白》,当年全由文星书店出版。到了1970年代,台湾出版界有了另一番面貌: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白先勇胞弟白先敬创办的晨钟出版社、高信疆夫妇创办的言心出版社、王荣文的远流出版社等等。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60与70年代诞生,80年代发展至高峰的“纯文学五小”──纯文学、洪范、尔雅、大地、九歌。“五小”可说是台湾出版界“文人经营模式”的典范;“五小”的诞生,见证了台湾纯文学市场的蓬勃发展,五小的衰落,同样见证台湾纯文学市场的萎缩。
进入90年代,社会更加开放多元,出现好多年轻人经营的出版社,如出版许悔之诗集《阳光蜂房》的尚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