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一)自然环境变迁:气候和 与植被.pptVIP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一)自然环境变迁:气候和 与植被.ppt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五讲(一)自然环境变迁:气候和 与植被.ppt

第五讲 (一) ;;一、气候变迁 ;(二)、主要气候分析手段;年代确定主要依据地层学、树木年代学和同位素等方法。树轮和孢粉分析可以精确到年 很多代理资料的响应时间只针对长期变化,对迅速波动反映不敏感,甚至没有反映。另外,还存在响应滞差现象 所有代理变化都只部分是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有更复杂的因子在起作用。 ;(四)、历史上的气候分期;中全新世(BC12C以前)大暖期 新冰期(BC11C-6C)总体偏寒 中新世小暖期(7C-13C)偏暖 近代小冰期(14C-19C末)偏寒 其中三个冷期:1450-1510        1560-1690        1790-1890 现代变暖期  ;(五)、5000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4、西部内陆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的生长树线较今为高 西藏高原上湖泊发达,人类活动遗迹分布广, 今藏北北部无人区发现了细石器。 温暖湿润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世纪的殷商时期;(六)、5000年以来的气候:转寒转暖交替变迁;6、13世纪初,又有一段时间的回暖期。杭州13世纪最初的20年内有几年冬无冰雪。 7、14世纪开始又逐步转入寒冷,15世纪转寒加剧,17世纪下半叶气温达最低点,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在18世纪20~7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1°C~1.5°C,冬季降雪时间比现代多10%~15%。 1500~1900年是一次世界性气候寒冷期,即小冰期。就中国而言,也是5000年来低温时期中持续时间最长、气温最低的时期。 8、19世纪末气温又开始稍有转暖。有学者认为这是整个冰期中的一个温暖阶段。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该文指出,5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年均温度较今约高2°C,冬季温度则高1°C ~5°C,相当今长江流域的气温。 3000年前至今,温度波动明显,周期约400~800年,年均气温振幅约1°C ~2°C ;9、气候冷暖与干湿旱涝(自然灾害) 5000年前气候温暖,雨量丰富,环境湿润 5000年以来气候暖冷交替与干湿旱涝的???化一致 如以湿润指数1.24为界,把整个时期分为十个旱期和湿期,最长的 湿期出现在唐宋间,为240年(公元811~1050),接着最长的旱期 主要出现在宋代,为220年(公元1051~1270)。 近500年来旱灾多于水灾,南涝北旱(黄河流域以旱灾为频繁):其 中16、17世纪旱灾多于涝灾;18、19世纪涝灾多于旱灾,20世纪以 来旱灾又多于涝灾。 ;二、距今五六千年以来的植被变迁; 清代疆域;3、华中、西南的亚热带林地区。包括秦岭、大巴山、江南丘陵、闽浙山地、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部分、南岭山地、青康藏高原部分等地,本地区为中国早期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 4、华南、滇南、藏南热带林地区。包括福建福州以南、台湾、两广山地丘陵的中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云南高原南部等地,本地处热带,历史时期早期分布着热带森林,开发较晚(一般认为,宋代以后逐渐得到开发)。 (二)草原、荒漠的原始植被 1、大兴安岭南段、呼伦贝尔草原、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 原西北部、青藏高原中南部等为草原地带。; 敕勒歌 (北齐)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内蒙古西部、宁夏、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新疆等地,为一长条形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的荒漠地带,也夹有少量森林草甸。 祁连山:“榆木成林”(北魏),“多材木箭竿”(唐) 河西走廊:“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汉代) 阿尔泰山:“松桧参天,花草弥谷”(宋元,13世纪) ;(三)、植被变迁;2、黄河中游地区 农牧分界线的移动 汉代:移民迁入该区,设置郡县,农牧分界线北移至阴山以北等地,河套及其以南地区开辟成农业区 隋唐:农牧分界线再度北移至阴山一带。 3、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由于采伐过度,太行山的森林北宋时已成为童山(《梦溪笔 谈》); 明代建北京,采伐此地的木材; 明末,玉米、甘薯的传入,山区开发更厉害。 ;4、豫鄂川陕交界地区 明清时期的流民:政府鼓励开垦;伐木、烧炭;种玉米、甘薯;逋逃之户。 植被的循环: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 →栽培植被 ;(四)气候变化的历史影响;小结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