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篇 医学蠕虫
定义
蠕虫(helminth)──是一类多细胞无脊椎动物,体软,可借助肌肉伸缩而蠕动。
医学蠕虫(medical helminth) ──凡是寄生人体与医学有关的蠕虫称为医学蠕虫。
分类
无脊椎动物 - 扁形动物门 - 吸虫纲
- 绦虫纲
- 线形动物门 - 线虫纲
- 棘头动物门 - 棘头虫纲
;形态共同特征
1 虫体左右对称,形态、大小因种而异
2 体壁由上皮层和肌肉层组成,体内含已分化的内脏器官
3 无肢体,无体腔或仅有假体腔
生活史类型
1 直接型──土源性蠕虫
2 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
;
吸虫(trematode)概论
寄生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复殖吸虫,复殖吸虫成虫基本结构和生活史相似,大多雌雄同体,有消化、生殖、排泄和神经系统,缺循环系统。常见人体寄生吸虫有10多种。;;一、成虫形态特征1 左右对称,背腹扁平,呈叶状或舌状;2 有口腹吸盘,体壁与器官间充满实质组织,无体腔;3 消化系统退化,口-咽食道-分叉肠管,末端盲管,无肛门;4 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除血吸虫);5 排泄系统为对称管状,焰细胞-毛细管-二侧集合管-排泄囊,开口体后端;6 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干,横索,背索,有乙酰和丁酰胆碱酯酶活动。;;二、生活史特点1 生活史多为间接型(生物源性蠕虫),经有性与无性世代交替,有性期寄生脊椎动物,无性期寄生软体动物 2 生活史基本过程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童虫3 存在幼体增殖(多胚繁殖)现象三、常见种类 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McConnel(1874)在印度一华侨尸体的胆管内首先发现,Cobbold(1875)命名,成虫寄生肝内胆管,可引起肝胆系统疾病,故俗称肝吸虫,是食源性寄生虫中的重要代表虫种。我国流行区(广东)感染率16.42%。;重要知识点及讨论;一、形态
1 成虫:10~25×3~5mm,口吸盘>腹吸盘,肠管无显著曲折,卵巢分3叶,卵黄腺细小,位两侧中1/3。
?? 虫卵:黄褐色,平均29×17μm,内含毛蚴。;;二、生活史1 生活史过程成虫寄生肝内胆管—虫卵随胆汁进入十二指肠,随粪便排出—虫卵下水,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胞蚴—雷蚴—尾蚴—逸出螺体,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形成囊蚴—人等哺乳动物经口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内脱囊—童虫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发育为成虫;;;;2 生活史要点成虫寄生部位:肝内胆管 感染期:囊蚴;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4科10种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15科102种 )、虾保虫宿主:猫、犬、猪、鼠等33种哺乳动物;三、致病与临床表现潜伏期1 ~2个月。1 急性肝吸虫病:一次大量感染,潜伏期7~40d,起病急,腹痛腹泻、寒战高热、肝肿大、可有黄胆,嗜酸细胞增多。2 慢性肝吸虫病:多次少量感染或急性期后,腹胀腹泻、肝大、纳差、乏力,可伴有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晚期出现肝硬化、腹水、脾肿大,儿童可出现侏儒症。;3 临床分型(1)肝炎型:最常见,肝大无压痛,病毒肝炎症状,血清转氨酶增高。(2)胆管炎型:寒热、上腹阵发性绞痛、黄疸、常并发胆管炎、胆结石。(3)胃肠炎型:腹痛、腹泻,无脓血。(4)肝硬化型:肝大质硬、腹水、脾大,流行区儿童多见,多伴营养不良。(5)侏儒型:发育与年龄不称,第二性征缺如,多见重感染儿童。(6)隐匿型:较常见,为轻感染,无症状,常为体检或普查时发现。;;四、 实验诊断
1 病原检查(1)粪检虫卵:水洗离心沉淀集卵法(首选),直接涂片法,定量透明法(Kato-Katz厚涂片法)(2)胆汁离心沉淀法(检出率近100%)
感染度划分:克粪虫卵数(eggs per gram,EPG)
EPG 1~999为轻度;
EPG 1000~9999为中度;
EPG 10000~30000为重度;
EPG >30000为超重度。
2 免疫诊断(辅助诊断)(1)检测抗体:IHA、ELISA、IFA、免疫胶体金标 记技术等(2)检测抗原:ABC-ELISA
3 影像诊断
B型超声波,CT检查等;定量透明法工具;五、流行1 分布 主要流行于亚洲,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印度、菲律宾、越南、老挝等国。我国25个省市区流行,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