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经济学家”爱农情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经济学家”爱农情结

“农民经济学家”的爱农情结   一个大山深处的农民,40年来,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仍坚持不断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65377;   他先后撰写书稿20余部达500余万字,出版专著2部,多次登上大学讲坛,新华社曾通电全国,称他为“走进理论殿堂的农民经济学家”,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郭兴邦#65377;      郭兴邦,64岁,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65377;   他潜心钻研经济学40余年,出版过2本专著,登过大学讲坛,他被新华社誉为“农民经济学家”;   他40余年艰辛探索,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经济学,今天依然家徒四壁,但他从未放弃梦想,有人称他为“乞丐学者”#65377;   近日,他怀揣着对我国农村农业农民的一腔热血,来到了郑州,为组建首个农民自办的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而多方奔走……      “大锅饭”时期的惶惑   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出租房,一张床#65380;一张桌,是郭兴邦在郑州新的“办公室”,每天除了坚持写作外,郭兴邦都要为筹建中原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处奔走#65377;他告诉记者,“我想成立研究所,通过在家乡的实践证明我的经济理论的可行性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65377;”   郭兴邦,家住焦作市孟州市城关镇寺村#65377;简朴的衣着#65380;浑浊的方言,未脱的“土气”,一切都在昭示着他40余年来在经济学研究上艰难的求索之路#65377;   1958年,正是大刮共产风的“大跃进”时期,14岁的郭兴邦考入初中,国内高涨的共产主义情怀感染了这位少年,他和同学一起积极投身“大跃进”的洪流中,他写诗歌#65380;编相声,歌颂三面红旗#65377;然而,一年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生活的困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们生活艰难,郭兴邦也被迫辍学#65377;   坎坷#65380;曲折#65380;艰难的生活促使他踏上了一条让他付出毕生精力去投身的事业――研究经济学,探索我国经济发展之路#65377;   为了买到一本《资本论》,他去小煤窑推煤车挣钱,一车600~1000斤,推五六里地的路程,为了挣到买稿纸的钱,他在三伏天带病去拉电线杆,只为了得到3元钱的补贴费#65377;那一年,他还买到了《马克思选集》……      金子开始闪光   1976年,洛阳孟津县张庄大队的支???徐建中知道了郭兴邦的事迹后,非常感动,特地把郭兴邦的户口迁到了张庄大队,并在同年9月,聘郭兴邦为张庄学校的民办中学教师#65377;   他的经济状况也有所好转,除了可以订阅杂志#65380;报纸外,他还经常利用周末去郑州大学#65380;河南大学找大学教授讨教经济学知识,往往是周五夜里坐火车去郑州或者开封,白天向教授请教,周日夜间再坐火车赶回洛阳#65377;有一次,天下了雪,从洛阳到孟津天色已晚,没有汽车#65377;为了不误第二天上课,他顶着夜色踏雪20多公里赶了回去#65377;   工夫不负有心人#65377;他终于有了第一个研究成果#65377;他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对工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出第一份手稿――《工资问题讨论初稿》#65377;这篇稿件虽然只有几千字,但他激动得彻夜不眠#65377;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郭兴邦读马列#65380;研究经济学的事不理解#65377;对于种种风言风语,他都置之不理,只是努力学习#65380;努力教学#65377;有时为了管好学生,自习课时他坐在学生中间写论文#65377;第一年期末考试时,第一#65380;二#65380;三名都出在了他任教的二班#65377;   为了省钱,他不敢用煤,经常拾柴做饭#65377;他的衣着很简单,家里的用具很少,他常常坐在门槛上#65380;小凳子上或斜倚在床上,拿个文件夹放在腿上写作#65377;他已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新说》一书,稿子就是这样完成的#65377;   1982年7月,郭兴邦为了专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学,辞去了民办教师工作#65377;1983年7月,郭兴邦应邀参加了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65377;与会专家知晓他的经历后,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会简报采用了他的论文,题目是《大包干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形式》#65377;   2002年6月,郭兴邦怀着著书立学的梦想来到北京#65377;为了和更多的经济学家交流,他和其他3个人租住在一间狭小的学生公寓里,每月依靠朋友支持的三四百元维持生活#65377;一呆就是六年#65377;   2008年,郭兴邦在北京寻梦六年后归来,周围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对他表示理解和支持#65377;他的老家新安县寺村有一个因工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叫郭安民,在郭兴邦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残疾人曾拿钱对他进行过帮助#65377;郭安民说:“不管郭兴邦今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