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我国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古代东西部技术转移的路径及其特征,分析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产生文化 摩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消除文化摩擦的主要对策,为有效地实施技术转移,促进西部 大开发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古代/技术转移/东西部/文化摩擦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63-(2005)02-0023-08
技术转移作为人类的一种技术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甚至可以说 ,它与人类的历史同长。我国古代的技术转移主要体现在东西部之间的技术转移,特别 是伴随着历代统治者们开发西部所实施的技术转移。不过,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区 域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就使得在实施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或大 或小的阻力或障碍,即在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摩擦。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技术转移进 行考察,了解导致文化摩擦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以及解决的对策和方法,这对于推动当前 的技术转移,有效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有所裨益的。 一、技术转移的路径及其特征 1.通过移民转移技术 这是指依靠人口的跨地域流动而带动技术的转移,它是人类社会较为古老也较为原始 的一种技术转移路径。“人是观念、信息、文化的载体,当人迁移流动时,不论是迁移 流动的个体,还是群体,所具有的各种文化特征,所遵循的文化模式、价值取向和行为 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毫不例外地随之移动”[1]。历史上的移民大多是从经济文化较 发达的地区主动或被动地迁移到经济文化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因此,他们便把自己原来所在地区的先进技术一同转移进来了。 秦汉时代向西北地区的大规模移民便是如此。当时,随同移民被转移的技术主要是中 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水利工程技术。例如,用于深翻土壤的铁铧犁具和先进的 田间耕作技术“代田法”等。在今新疆伊犁昭苏县一座西汉时期的乌孙墓出土了舌形大 铁铧,这种能深翻土地的生产工具就是从中原地区被转移到该地区的。同铁犁铧一样,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居延西汉遗址发现的大型畜力播种器——耧车,也是从东部地区被 转移到该地区的。这种播种技术是由汉武帝时代曾任搜粟都尉的赵过发明的。使用这种 技术能够改先前的漫种为行播,从而有利于苗间通风和锄耕,这种先进技术在发明以后 不久就被转移并应用到西北边远垦区。可见,伴随着这种大规模有组织的移民跨地区的 迁移,技术实现了跳跃式转移,促进了后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汉代制定和实 施的移民开发边疆策略被后世奉为圭臬。延至清代,清廷在秉承前代边疆移民策略的同 时,还主动从内地引进技术。乾隆28年(1763年),在新疆科布多一带主持屯政的成衮札 布等就曾向朝廷奏称:“科布多地方田亩膏腴,水草丰美,本年所添之喀尔喀等不谙耕 种者,悉令绿旗兵指引。是添派蒙古,不若添派绿旗兵。请再拨善于耕种之绿旗兵一百 名,并选派木匠、石匠、铁匠数人前来,于修理农具及建筑城恒、仓库诸务,颇为有利 ”[2]。 不仅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转移技术,而且自发地跨区域流动的流民也转移技术。例 如,在乾隆至道光年间,曾出现过大规模的东西部流民浪潮。由于流民们熟悉玉米具有 耐寒耐低温,又可以在沙土地上生长,极适合在高山土地瘠薄地区种植等优点,流民就 把这种农作物引入西部高寒山地,加快了西部边远山地经济文化的开发进程。清乾隆洵 阳县志就记载着玉米被引入陕西的经过:“江楚居民从土人租荒山,烧山播种包谷”[3 ],甚而有“江楚民……熙熙攘攘,皆为包谷而来也”[4]。尤其是陕南,“乾隆三十年 以前,秋收以粟谷为大庄,与山外无异。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矣”[5]。这 时的四川,“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玉米)”,垫江“闽广楚民入山开挖,遍种包箩”[6 ]。在云南,据道光时巡抚何煊奏称:“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菁未经开垦之区,多有 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往寮栅居住,砍树烧山,艺种包谷之类。此等流民,于开 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7]开化、广南、普洱均为云南边陲地区,可见传播之 快。在这些外来流民的示范作用下,当地的少数民族亦开始引种玉米。对此,乾隆《镇 雄府志》即言道:“汉夷平民,率其妇子,垦开荒山,广种济食”[8]。甚而有“秤嗄 野人,在澜沧江、怒江之极北墨齿、绣面,以包谷为食”[9]。另外,在此期间,流民 也熟悉红薯具有对热量、水分、土地肥力要求不高等特点,就把红薯引入西部高寒山地 种植并获得了成功。 当时的流民们不仅转移种植玉米和红薯的技术,而且,他们还将水稻、棉花等种植技 术一并移入。例如,清乾隆年间,来自湖广地区的流民在关中北山种植水稻并获得成功 [10]。在陕南,乾嘉时期,湖广、安徽和四川一带的大批人口进入秦巴山区,流民用“ 南方渠堰之法”发展了秦巴山区的水稻种植[11]。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输液港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ptx VIP
- 海天蒙德Hi驱动器说明书.pdf
- 运动场土方工程方案(3篇).docx VIP
- 基于单片机的土壤湿度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pdf VIP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辅警协警】笔试真题(附答案).docx
- GB_T 311.4-2010绝缘配合 第4部分:电网绝缘配合及其模拟的计算导则.docx VIP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全套教学课件.pptx
- 220kv变电站新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docx VIP
- GB_T 311.2-2013绝缘配合 第2部分:使用导则.docx VIP
- 6.3三角形的中位线 课件(共22张PPT).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