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套.docVIP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套.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2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词的比、兴和用典等艺术手法。 2、?学习借古讽今、抒情言志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奋进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用典:本词用典较多,理解了用典就理解词意。 2、?借古讽今:作者表达思想的途径,立意的基本手法。 教学难点: 1、?大量用典的理解和课时的冲突;2、作者借古讽今的曲折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我国这一诗的国度里,宋词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块璀璨夺目、竞放异彩的瑰宝。同学们知道宋词有豪放和婉约两派,豪放派的开创者为北宋的苏轼,那么到了南宋是谁再举豪放之旗呢?对,是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豪放词风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投影课题及辛弃疾速写画)。? 二、疏通文意 1、?补充字词:狼居胥(lang?ju?xu)??佛狸(fo?li?)? 2、?简要介绍写作背景。并让学生整理运用的典故,理解其用意。 3、?学生对照注释自读5分钟,获得初步理解。 4、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三、思考问题:?? ??(?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四、感知作品:听录音。要求:注意语音与语调,初步了解全词内容。 五、揣摩语言,品味欣赏意境和风格   首先一起朗读上阕。(师生同读)   问1:作者登亭远眺,看到了什么景物?   (千古江山,舞榭歌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问2:由这些景物作者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孙权、刘裕。)   问3:“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觅”字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见”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问4:除了“觅”字之外,还有哪些词表现了作者对孙权的赞扬?   (英雄、风流。)   的确,辛弃疾对孙权十分崇拜,情有独钟。他在京口北固亭上的另一首怀古之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出示《南乡子》词,师生共同吟读一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问5:这一阕下面的两句话是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金、铁、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如虎如貔,何其壮哉!)   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要读出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师生齐读这句话。   问6: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缅怀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裕,我认为这种情感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的,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因为现实中没有这样建功立业、抗金杀敌的明主,这里怀古就暗示了南宋朝廷的昏庸无能,苟且偷安;同时也蕴涵了诗人对北伐抗金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   来,让我们怀着历史兴亡之感再次朗读这一阕。   问7:“元嘉草草……北顾”一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为何辛弃疾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因此这里列举历史事实的教训是表明自己对韩侥幸求逞是不赞成的,认为切不可草率从事。然而韩胄之流悍然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   以下3句回忆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四十三年”宕开一笔,由怀古转入忆昔伤今:当年词人亲身经历的扬州一带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迄今记忆犹新;“可堪回首”承上启下,转入现实。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问8: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怎样的精神状态?   (表明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   问9:面对这样的场面,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句话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