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竺可桢主题班会.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竺可桢主题班会

名人班级文化建设之学习竺可桢主题班会 班级:七(6)班 时间:2013/11/15 地点:七(6)班教室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学习竺可桢的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伟大毅力和对待学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 ??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文名: 竺可桢 别名: 又名绍荣,字藕舫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 1890年3月7日 逝世日期: 1974年2月7日 职业: 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 毕业院校: 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冲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1933年,竺可桢在南京中央大学作《科学研究的精神》演讲时指出:“科学的研究,一方面在求真理,一方面在求如何征服自然。”“现在中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连年侵袭的时候,我们固然应当提倡科学的应用方面,但更不能忘却科学研究的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初迁西天目山与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合,再迁广西宜山。1938年10月底,全校师生员工在颠沛流离中到达宜山。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时期,是西迁历程中最艰难时期,遭遇疫病和战火双重灾难。11月1日,竺可桢即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专题演讲。11月19日,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大校训。次年,竺可桢对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他说:“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可说已经有了四十三年的历史。到如今‘求是’已定为我们的校训。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of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浙大校训‘求是’的精神,这是我们所悬鹄的,应视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求是精神也就是牺牲精神和革命精神。追求真理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和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求是,有时还意味着牺牲。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他十分推崇并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多次举著名科学家为例。“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壮哉求是精神!”他认为,科学与革命是互为因果的,科学与革命的相同点,就在于“日日新,又日新,川流不息”,“革命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或思想上的。”“这种只问是非不计厉害的精神,和我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很相似。认定了革命对象以后,百折不挠,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求是精神还是一种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竺可桢对于求是精神的理解,与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和非凡的教育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在竺可桢看来,求是精神是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和国家领袖所必要的精神品质。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他多次论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大学生的使命。他认为,大学要承担起“拯救中华、转移国运”的使命,使之成为“养成一国领袖人才的地方”。因此,“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