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讽刺社会现实现代诗
讽刺社会现实,现代诗 篇一:高二语文诗歌专题之讽喻诗教案 先向诗歌求讽刺——社会写真 【高考回眸】(2004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卷) 新沙 陆龟蒙 渤湃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1)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2)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1)C (2)用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A项写蜜蜂“辛苦”一生而一无所得,既可以用此表现奉献精神,也可以用来借此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B项表现的是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压榨。C项表现剥削者的贪婪,无孔不入,即使逃到“深山更深远”,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投的罗网。这句与本诗主旨最为接近。D项揭露了贪官狡吏贪婪、残暴。以上四句都表现了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和压榨 问:试分析这首诗中作者表露出来的对“官家”的态度是怎样的? 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这首诗反映的是当时尖锐的社会政治问题——封建官府对农民敲骨吸髓的赋税剥削,诗中用了两个典故“蓬莱”与“紫芝”。蓬莱仙境,传说有紫色的灵芝,服用可以长生,在常人看来蓬莱是神仙乐园,不受尘世的一切约束,包括赋税的苛扰,但在诗人看来,这些都不过是天真的幻想,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投直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那里收税。诗中化用典故“蓬莱”与“紫芝”,并作假设推想,包含着这样一个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通过对典故的辨析,明白了: 这首诗讽刺了当时官府的剥削无处不在, 表达了诗作者对官家厌恶嘲讽的态度。 【专题解说】 讽喻诗 用含蓄的话劝告或讥刺,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 讽喻: 一种修辞手法,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有的道理不便于直说或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动听,就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说明道理,达到启示,诱导或讽刺谴责的目的。这种修辞方法就叫讽喻。 1、讽喻诗的代表作:《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能够“为民请命”。如《轻肥》《卖炭翁》。 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如《江上渔者》 《蚕妇》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新乐府序 白居易 序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知识概述 咏叹百姓疾苦,针砭时弊,关注社会,是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具备的优良传统。如《诗经》,其中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唐宋以来,许多进步诗人,他们继承了诗歌关注社会这一优良传统,着力倡导并实践了诗歌讽喻现实的功能。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可堪当时的社会写真。 “先向歌诗求讽刺”选录了唐宋时期几篇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学习此类文章,一则要加强诗歌诵读练习,体会语言的细微之处;二是要分析讽喻诗的艺术特征,体会叙事铺陈的显明和议论抒情的隐晦,体会诗的意境。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石壕吏 杜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世称“诗圣”。其诗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阔,思想极其深刻,故而被称作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二)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60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军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