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草莓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 草莓病害防治 一、草莓叶斑类病害 (一)草莓白粉病 1.症状 主要侵害叶;花、果、果梗及叶柄也可受害(图 2)。 1)叶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 2)蕾受害,花瓣呈紫红色,不能开放,或不能正常开放,果实呈瘦长形,不能正常膨大; 3)青果受害则抑制浆果膨大,使之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期近熟果受害,则着色缓慢并丧失商品价值。 4)发病重可显著降低果实产量,同时使秧苗质量变劣,移栽后不易成活。 5)病菌在病部先长出白色菌丝,然后长出白色至灰白色粉状物,就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2.发生规律 病原: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科单囊壳属真菌 发生条件 病菌侵染适温为15℃—20℃,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发病,相对湿度40%-80%发病多,干燥及高湿的条件病害都可造成蔓延。但病原孢子在有水滴情况下不能发芽。 降雨可抑制孢子飞散,而在晴天午后大量飞散传播。 该病高山冷凉地区和温室内发病严重。 3.防治方法 1)采用抗病品种,如宝交早生、哈尼、全明星等对白粉病有较强抗性。 2)冬季清园,烧毁病叶。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 3)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四氟醚唑(朵麦可)、氟菌唑(特富灵)、嘧菌酯(阿米西达)、醚菌酯(翠贝)喷和硫磺悬浮剂亦可。防治时期可大致掌握在露地栽培开花前、匍匐茎发生期、定植后,保护地栽培在花期前后。 使用硫磺熏蒸器效果好 (二) 草莓蛇眼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斑,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嫩茎和浆果及种子也可受害 叶上病斑初期为暗紫红色小斑点,随后扩大成2-5mm大小的圆形病斑,边缘紫红色,中心部灰白色,略有细轮纹,酷似蛇眼。病斑发生多时,常融全成大型斑。 侵染浆果上的种子,被害种子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丧失商品价值。 2.发生规律 病原 为真菌有性世代为 子囊菌亚门腔菌属,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柱隔孢属。 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也产生细小菌核或子囊壳越冬。病苗和表土上的菌核是主要传播载体。 发生条件 1) 病菌生育适温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发育迟缓。 2) 秋季和春季光照不足,天气阴湿发病重。 3) 重茬田、管理粗放和排水不良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如甜查理、图德拉、全明星、鬼怒甘等抗病品种。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气, 严禁大水漫灌,排灌结合,防止田间湿度过大; 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 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收获后及时彻底清洁田园,减少田间菌源。 移植时严格清除病叶。 药剂防治。 移植前用喷雾防治药液浸洗幼苗,待晾干后定植。 发病初期即用药防治,可选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1500倍,47%加瑞农(加收米和王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氟硅唑(福星)乳油5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80%代森锰锌(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保护地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喷粉防治。 (三)草莓褐斑病 1.症状 为害叶片、果梗、叶柄、匍匐茎、浆果。 受害叶片最初出现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或近椭圆形斑块,中央呈褐色圆斑,圆斑外为紫褐色,最外缘为紫红色,病健交界明显。几个病斑融全在一起时,可使叶组织大片枯死。病斑在叶尖,叶脉发生时,常使叶组织呈“V”字形枯死,亦称草莓“V”型褐斑病。 后期病斑上形成褐色小点,多呈不规则轮状排列。 2.发生规律 病原 病原为真菌,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 侵染循环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越冬。越冬病菌借雨水溅射和空气传播进行初侵染,使病害逐渐蔓延扩大。 发生条件 25℃-30℃的高温多湿条件发病重。 品种间抗性差异显著。 丽红达娜发病重 平畦漫灌和重茬连作地栽培感病品种发病重。 3.防治方法 选用宝交、新明星较抗病品种 其他参考草莓蛇眼病 (四)V型褐斑病(草莓假轮斑病) 1.症状 主要危害幼嫩叶片,也可侵害果柄、浆果。 在老叶上起初为紫褐色小斑,逐渐扩大呈褐色不规则形病斑,周围常呈暗绿或黄绿色。 在嫩叶上病斑常从叶顶开始,沿中央主脉向叶基作“V”字形或“U”字形迅速发展,构成“V”形斑,故称“V”型褐斑病,病斑褐色,边缘浓褐色,病斑内可相间出现黄绿红褐色轮纹。 后期病斑内全面密生黑褐色小粒(分生孢子堆)。 一般1个叶片只有1个斑,严重时从叶顶伸达叶柄,乃至全叶枯死。 2. 发生规律 病原 真菌 子囊菌亚门草莓日规壳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鲜壳孢属 。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 发生条件 属偏低温高湿病害,春秋特别是春季多阴湿天气有利于本病发生和传播,28℃以上,此病发生极少。 一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