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昌起义军对地理条件运用及其得失
南昌起义军对地理条件运用及其得失
[摘 要] 本文着力探讨南昌起义中共决策者在对起义和胜利后一系列行动作出决策过程中,在充分发挥地理条件作用方面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
[关键词] 南昌起义 地理条件 运用
南昌起义是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危急时刻领导的第一场大规模武装起义。在起义的准备阶段以及起义胜利后南下进军广东途中,领导起义的中共决策者在作出一系列决策时,不仅要考虑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无疑也要考虑地理条件。在对起义和胜利后的一系列行动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地理上的有利条件,避免不利影响,以及这些决策的得失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选择在南昌发动起义充分考虑了南昌有利的地理条件,基本实现了起义前的设想,决策是正确的
1927年7月15日,以汪精卫为代表的武汉国民党右派集团撕下了左派的伪装,悍然宣布“分共”,大革命遭受严重挫折。7月上旬,改组后的中共领导机构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抛弃了右倾退让的政策,布置了一系列应变措施,其中就包括发动武装起义。7月19日,中共中央派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等人赶到九江,实地考察九江形势,以便作出进一步计划。
中共中央派李立三等去九江之前,曾设想同张发奎合作,争取他参加起义,然后同他一起将部队带回广东再次北伐。请注意,回师广东、重新北伐不仅是当时中共中央的预定方针,也是广大指战员以及众多革命者心中的信念。这一方针对起义军以后的南下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一直主导着起义军的方向和使命。而李立三等人在九江考察后得出结论,张发奎已经日渐右倾,争取张发奎回粤已不可能。
尽管依靠张为领袖回粤运动很少成功之可能[1]P82,但共产党手中已经掌握着一支军队,那就是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这支主力队当时正在九江。还有一支由叶挺曾指挥过的部队改编的第二十五师,当时驻九江至南昌中间马回岭一带。另一支深受党影响的部队是贺龙的第二十军,当时驻扎在九江附近的黄石、石灰窑一带,并正向九江开进。这些队伍都是在武汉政府提出的“东征讨蒋”???义下从武汉出发的。约在7月22日,贺龙部也进驻九江,而且贺龙已听谭平山透露了起义设想,贺龙反应“甚为热烈”。这样,两支主要队伍已集中到了九江。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干脆在九江发动起义呢?道理很简单。首先,从地理条件看,九江离反革命的大本营武汉近,一旦反革命军队从武汉来袭,起义军没有充裕的时间撤离。其次,九江对面驻有军阀唐生智的大军,对九江直接形成压力。再者,张发奎即将率部从武汉来九江,如果在九江起义,势必与其部发生直接冲突,这是起义军将领不希望看到的。最后,如果在九江起义,驻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要到九江集中,然后又再南下,来回奔波。反之,尽快将准备起义的部队撤离九江,才是可行之道。而南昌恰好是从九江去广东的必经之地。于是7月24日在九江的高级干部再次开会,决定“军队二十八日前集中南昌,二十八日晚举行起义”[1]P83,并急电中央征询指示。中共中央批准了他们的意见,并派周恩来作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来领导起义。
中共中央之所以同意九江同志在南昌发动起义的意见,是考虑到了南昌有许多有利条件。除了政治上共产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军事上敌军兵力比较空虚(仅有6000人)等因素外,从地理条件来看,第一,南昌是从九江往广东去的第一个大城市,是江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利于部队驻扎集中,亦可筹集资金,解决补给。第二,九江至南昌不算太远,约135公里,又有南浔铁路,起义军乘火车从九江赴南昌,方便迅速。而当时的南浔铁路,不能跨越赣江,在南昌的终点是昌北的牛行车站,与南昌有一江之隔。这样即使反动军队乘火车来进攻,起义军还可以借赣江的阻隔来防守。第三,南昌四周有高大的城墙,赣江在城外绕城而过。一旦敌军来攻,以当时的武器水平,防守方显然要占上风。当然,按原定方案不守南昌,弃城南下广东,也是一种选择。总之,南昌起义之后,可守可走,可相机行事。
事实证明,在南昌起义是正确的选择。起义比较顺利,歼敌三千(绝大部分是俘虏),溃敌三千;接管了江西省银行,财政上取得了补给;占领了敌军火库,装备上得到充实;政治上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军事上改编了军队,驻马回岭的第二十五师大部分也参加了起义。总之,起义前的设想基本实现。
二、南下广东有两条道路,一为走吉安、赣州、韶关,下广州,一为走抚州、宜黄、瑞金,赴潮汕。起义军选择走赣东小路得大于失
起义军取胜后,按原定部署应迅速南下广东。既然进军广东是既定目标,那么,南下道路应作出何种选择?对此,前委、前敌军委和军事参谋团是有决定权的。从南昌去广东一般走吉安、赣州趋韶关,再下广州,这是条大路,现在的赣粤高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