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漂”在机关亚群体
“漂”在机关亚群体
透支时间、精力与工作的付出,源于一种惯性思维:领导满意,就有正式调入上级机关的可能,也就能避免“漂”在机关里的尴尬。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
2008年3月20日晚,王平在度过“压抑”的“借调政府办工作的第一天”后,坐在办公室,面对电脑,等着已经开始,但要到23点才轮到他的议题的会议。在等待中,他将自己的倾诉“借调政府办,我后悔了”挂上了“天涯”公务员版。
近一个小时候后,该帖有了第一个回复,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引来众多网友灌水,其状如典型的膝跳反射,访问量迅速攀升。
当访问量过万的时候,王平意识到,他撞到一个群体的麻筋。这个群体就是借调干部。因为在这些回复与灌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不经意的变化已然生成:开始围绕帖子的讨论慢慢滑向对借调干部这一群体的关注,个体的倾诉逐渐演变为整个借调干部的述说。这些述说中掺杂着郁闷、迷茫、骄傲、希望……
借调干部的确是机关里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其队伍庞大,但属于绝对的另类,他们的生存状态,少有人注意。也许正因如此,王平的倾诉才会引来如此多的关注。
那么,借调干部的生存状态到底如何呢?2008年5月,《决策》杂志就此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与面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有效样本73份,覆盖了湖北、湖南、江苏、河南、北京、山东等省市。调查对象为正在借调或曾经借调过的公务员。
一个谁也不清楚有多大的群体
当王平等待23点的会议时,何永已经从中部某省会城市一街道办借调至区委组织部半年有余。
2007年8月,该市在全市开展一项名为“查细节、摆问题、找原因、补措施、创实效”的专项活动,在何永所在的区,具体负责此事的是区委组织部。9月,何永被该区委组织部借调参与此事,与何永一起被借调的还有两位来自其他街道与乡镇的公务员。
如果按照2006年山东昌邑市委组织部的调研总结,何永的情况属于由于中心工作增多而产生的借调。此外导致借调产生的还有:机关人才短缺、编制限制以及借调人员自身发展需要等。
而无论是哪一??情况,在借调之初几乎都有一个奇异的“合谋”:对于借调单位来说,既不用发工资,又无需承担培养责任,很是实惠;被借调单位虽然需要调整人手接替相应岗位,但面对上级权力部门亦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招用临时人员也是“流水不腐”。
“合谋”的第三方即为借调人员自己。与王平开始就感到压抑不同,研究生毕业的何永直言:“当时我心里很高兴,尽管我乐于在基层工作,但平台还是有点低。我也想往上发展。”
与何永有类似想法的借调人员并不少,借调已经被看成是普通公务员上升的阶梯。对于借调人员而言,用上几年时间,只要抓住机遇正式调入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这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相符:58.3%的受访对象对前途“充满信心,能够顺利调入新单位”。
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机关对借调乐此不疲。根据问卷调查,46.7%的受访对象所在单位借调“非常普遍、经常有借调情况”,6.7%受访对象所在单位借调“普遍、每年都有借调”,两者相加高达73.4%,即七成多的机关单位里,没有中断过借调者的身影。另外,26.6%的受访对象所在单位借调“不普遍、只有在工作繁忙的时候才借调”。
频繁的借调开始在机关内形成一个亚群体,而这个群体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据昌邑市委组织部的调查显示,其市直机关有各类借调干部28人。这仅仅是一个县级市。2005年,岳阳市对借调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全市共计清退借调人员415名。其中,市直清退81名。
从这些细枝末梢可以想象,这应该是一个庞大的亚群体。同时,这个亚群体又是如此的隐蔽而不愿惹人注意。对于借调这个标签,甚少有借调干部愿意让人知道,在调查中,只有6.3%的受访对象愿意在交往中让对方知道自己借调的身份,不愿意的占31.3%,其余62.5%对此表示“无所谓”。一位借调干部笑道:“无所谓就是能不让对方知道就不让对方知道。”
“漂”在机关
借调被借调人员看成上升的阶梯,却又不愿触动这个身份。究其原因,作家大木唯有一声叹息。
与何永的借调经历相似,现就职于江苏省残联的大木,1982年从江苏灌南县一乡镇借调到当时一地委组织部工作,十余个月后,被退回原单位;1985年,他再次从灌南县计生委借调至江苏计生委。一年后,再次遭受无法调入的命运。多年后,他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组织部长前传》中。
在小说中,主人翁“贾士贞”借调到省委组织部报到时,被分管处长告知“到组织部培训中心休息,什么时候上班,等待通知”。“这是我特意设计的一个场景,很能反映借调人员的现状。”大木告诉《决策》。在他看来,这种现状就是“漂”在机关:既不在原单位,也不在借调单位,被搁置在培训中心,如同悬挂在空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