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州城市竞争力的理性思考
苏州城市竞争力的理性思考 单 强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215021) 城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发展和竞争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城市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比较优势、领先优势、绝对优势等因素综合形成的力量即是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是关于其价值增长以及地位提升的竞争,研究城市竞争力的主要目的在于制定竞争战略。 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创造更多财富、价值与知识,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能力。城市竞争力具体可分解为资本力、文化力、设施力、聚集力、管理力、科技力、劳动力、秩序力、开放力、制度力、环境力、区位力、结构力等要素。总之,城市竞争力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生产能力、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全面发展水平。 城市的生产能力是指城市有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能力。同时,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以及美誉度,也是城市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居民的生活质量不仅包含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方面的满足,还包括财富的公平分配,以及人们在医疗保健、体育卫生、文化娱乐等较高层次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包括社会稳定、政府绩效、人口素质以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00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对全国比较有影响的200座城市进行了竞争力排名,苏州排名第七,虽然综合排名进入前10名,但比2004年下降2位。尤其是在人才、资本、科技、结构、基础设施、综合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放等12项指标中,只有文化第三、制度第五比较靠前,其他10项均未进入前十名城市之列。综合各种评判资料,苏州城市竞争力的基本评价如下: 第一、拥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苏州是江苏第一个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2004年达到3450亿,仅次于上海、广州、北京,列全国第四位。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千亿,名列江苏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部工业产值,仅次于上海;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仅次于深圳;实际吸引外资规模则超过上海、深圳,居全国各市之首。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副中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4年被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这说明苏州已积聚起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另一方面,苏州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是外资企业的比重过高,民营企业发育不良。近年来苏州经济增长的70%以上来自于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额的80%以上,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财税需求依赖性日益加深,苏州的民族经济比重持续下降:苏州规模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私营等本土企业所占比重远低于外资企业,而且本土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如外资企业。到2004年国有工业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38%,而外资企业占48.9%,全年民营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08.47亿元,约占全市总量的24%左右。大量的产业工人不得不二次就业,其中大部分在外资企业打工,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末,有54万人在外资企业就业,成了“打工仔”。2004年苏州私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发展到8.21万家,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户数达到22.22万户,而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只有2795家。民营经济显然无法与外资经济抗衡,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短腿。 二是低端产业密集,高端产业匮乏。苏州目前已形成电子资讯、精密机械、新型家用电器、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但产业结构的竞争力不强。苏州作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产业分工处于装配末端,多处于“三来一补”型委托加工的低级阶段,附加值较低。 三是制造业比例过高,服务业发展缓慢。在产业结构内部,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65.7%和32.1%,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形成国际制造业基地的产业支持,而苏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2004年市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6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0.5%。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12.27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按照经济健康运行的一般规律,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为前者的75%,而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人均GDP的25%。在长三角15个大中城市中,苏州人均GDP超过上海,但人均收入只有上海的50%,也落后于浙江几个主要城市。在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方面,如商品零售总额、储蓄余额、私车拥有量、人均住房面积等,苏州甚至还比不上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较迟缓的成都。同时,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比较也可发现,居民68%的收入都用于消费性支出。再加上近年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