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论文-社会文化-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docVIP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

学士论文-社会文化-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   走马楼简“折咸米”释义   長沙走馬樓簡中可歸入漢簡的數量不多,其中有“折咸米”簡文,值得注意。例如:   入吏所備船師梅朋建安廿五年折咸米六斛6-2263   入吏番觀所備船師何春建安廿七年折咸米四斛6-2277   關於“折咸米”,發掘者和整理者均未作解釋。不過,從簡文內容看,理解“折咸米”的涵義,對於我們了解當時的倉儲制度,進而從更廣闊層面上認識當時的社會經濟生活,應當是有益的。今疑“咸”當即“減”之民間俗字。   漢時“咸”“減”往往通用。《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可见“減宣”,卷三○《平準書》亦作“減宣”,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則作“咸宣”,裴駰《集解》服虔曰:“音減損之減。”《漢書》也“咸”“減”互用。卷九○《酷吏傳·咸宣》与卷一九下《百官公卿表下》均作“咸宣”,卷四六《萬石君石奮傳》同,而卷二四下《食貨志下》則寫作“減宣”,顏師古注:“減,姓也,音減省之減。”可知原本應作“減”。卷五九《張湯傳》、卷六○《杜周傳》也都寫作“減宣”。   陳直先生《史記新證》就《史記》卷一二二《酷吏列傳》“減宣者,楊人也”寫道:直按:漢書减宣作咸宣,居延漢簡釋文卷一、七十三頁、有簡文云:(封檢)“書五封,檄三,二封王憲印,二封呂憲印,一封孫猛印,一封王疆印,一封咸宣印,一封王兖印。”蓋咸宣致居延都尉,或張掖太守之私函。故用名印,不用右扶風官印,减字漢書作咸是也(咸宣太初元年官右扶風,木簡開始於太初三年,故云然)。   其實,所謂“《漢書》‘减宣’作‘咸宣’”,似未察《食貨志下》亦有“减宣”,而“咸”“减”孰是孰不是,大約仍未可遽斷。我們注意居延發現“一封咸宣印”文字,是因為更可證實“咸”“減”通用之普遍。漢人文字二者相通,又可以《隸釋》卷五《漢成陽令唐扶頌》与卷九《故民吳仲山碑》“感”均刻寫為上“减”下“心”合字作為佐證。此例早見於《隸辨》卷三,称“隸變加冫”。   出土文獻資料又有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一例:   弦望及五辰不可以興樂□,五丑不可以巫,啻以殺巫減。二七正贰   整理者釋“啻”為“帝”,釋“減”為“咸”,則末句作“啻(帝)以殺巫減(咸)”,也是“減”“咸”相通之例。又如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十六經·成法》:   夫是故毚(讒)民皆退,賢人減(咸)起,五邪乃逃,年(佞)辯乃止。   整理者也認為“減”即“咸”。   “折減”,在漢代曾經是習用語。例如,《後漢書》卷六一《黃瓊傳》:   永建中,公卿多薦瓊者,於是與會稽賀純、廣漢楊厚俱公車徵。瓊至綸氏,稱疾不進。有司劾不敬,詔下縣以禮慰遣,遂不得已。先是徵聘處士多不稱望,李固素慕於瓊,乃以書逆遺之曰:“聞已度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閒’。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ahref=mailto: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   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常聞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徵初至,朝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無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採,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歎服,一雪此言耳。”瓊至,即拜議郎,稍遷尚書僕射。   又如《三國志》卷二五《魏書·高堂隆傳》: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且夫祿賜穀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以上兩例“折減”,都是说減損、減少。《清史稿》中所見“折減”文例,則直接與經濟生活相關。如《清史稿》卷一一二《選舉志七·捐納》写道:   光緒初,議者謂乾隆間常例,每歲貢監封典、雜職捐收,約三百萬。今捐例折減,歲入轉不及百五十萬。名器重,雖虛銜亦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