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漂泊西南时期仁民爱物诗探析.doc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仁民爱物诗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仁民爱物诗探析

杜甫漂泊西南时期仁民爱物诗探析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也是为人民呼号奔走的一生,特别是诗人漂泊西南时期,仁民爱物的情怀更多地体现在关注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改善上。为之设想,为之呼吁,为之哭,为之笑,为之浩叹!杜甫为什么会如此投入,如此专注呢?又是漂流不息的客寓意识的作用,他切感生存的艰难,强化了民胞物与之心。在很大程度上,将个人维护人的尊严、追求人性化生活条件的愿望融入改善人民苦难现状的思虑之中,产生了种种改革社会,拯救贫苦的设想和措施。除了向各方面陈说、呼吁之外,他自己也在尽其所能地付诸实施。这些,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体现。 杜甫与人民群众同其忧乐的感情指向,在一系列喜雨诗中典型地表现出来。 著名的《春夜喜雨》,将田家喜雨的欢快惬意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的口吻,简直无法辨别是出自苦盼甘雨的农夫,还是出自暂寓当地的诗人。没有内在企望的高度一致性,这样的诗是写不出来的。 作于避乱梓州、阆州时的《喜雨》则与《春夜喜雨》的欢快相反,主要是反映赤旱给农民带来的悲恸。诗云: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经过旷日持久的漂泊和天地日流血的战乱,诗人往往很难保持温柔敦厚的心态。他对春旱造成的农事都已休和雪上加霜的军须引起的恸哭厚土热,已出离同情与忧虑而进入悲悯与愤慨。也是一场夜雨,他却未加任何好雨之类的赞词,因为他深知,天灾人祸酿成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这是不能善罢甘休的。杜甫不仅要控诉战争的制造者,而且要怪罪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真宰,他义正辞严地指出,夜来雨只不过是真宰的一次并不彻底的赎罪而已,因为沴气终不灭。应该说,这种怨愤情绪的指向是朝着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这是一种忘我的为民请命的精神。有了这种为民请命、同其忧乐的底蕴,使他向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嘱托求告和呼吁情真意切,大义凛然。 杜甫的朋友路君被任为陵州刺史,送其上任时,他赠诗云: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之任》)他希望自己的朋友成为国家急需的贤良,把国家的艰难和人民的痛苦装在心里,当洁身以率属,平役以爱民。(37) 他的另一位朋友韦讽被任为阆州录事参军,送别时,他赠诗曰: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当令豪夺吏,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多年的漂泊生涯,使他对贪官污吏的丑恶面目、卑鄙心地和对国家人民的危害认识得愈来愈清楚,把治理和铲除他们视为从政的第一要务。所以才会痛切地呼吁: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这实质上是说,如不能铲除蝥贼便不是真正想要救民于水火。所以后人高度评价此诗的政治作用说:此诗可当一则致治宝训。(38) 他深知,如果得不到最高统治者的首肯,一切设想、措施、呼吁都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施,甚至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何况,政治的改善,国家的中兴,根本上还是要靠最高统治者的自强自励,率先垂范。因此,他关于改善人民群众生存状况和国家中兴的诗语,多是企望上达圣聪的。他希望皇帝由勤俭做起,轻徭薄赋,不要逼良民造反: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其三)自然,对因不行俭德而急征暴敛所施行的苛刑重罚,他也持反对态度。诗云:龙蛇尚格斗,洒血暗郊坰。吾闻聪明主,治国用轻刑。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天王日俭德,俊人始盈庭。(《奉酬薛十二判官见赠》) 再进一步,他要求皇帝作自我反省,励精图治。在《有感五首》其五中说: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黄生评曰:七律之《诸将》,责人臣也;五律之《有感》讽人君也。然此虽讽人君,未尝不责其臣。……末首,通结数章之意,而归本于主德。所谓君仁莫不仁,君正莫不正,而惟务格君之心者,具于此见之。读此五章,犹以诗人目少陵者,非惟不知人,兼亦不知言矣。(39) 杜甫还有一个整顿乱世,拯民兴国的构想,是由读过道州刺史元结的两首诗:《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而兴发的。道州经过安史之乱,凋敝不堪,十室九空,劫后余生的百姓奄奄一息。而政府照样征收苛重的赋税,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元结诗描述了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步履维艰的生存现状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并坚决表示,自己决不会昧着良心去强征暴敛,宁可丢掉官职也要为民请命。杜甫长期在广阔的西南地区转徙寄寓,熟知到处都是强征暴敛,草菅人命,讨好上级以求升迁的地方官,而像元结这样具有民本思想、刚正有为的地方官实在是凤毛麟角。于是,在《同元使君舂陵行》的序言中向社会提出了他的政治构想: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宫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