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a-co-edma的制备1毛细管处理及硅烷化.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ma-co-edma的制备1毛细管处理及硅烷化

报告人:陈宗保 单位 : 上饶师范学院 2.3.3 空白尿样回收率实验 4.1 整体柱制备 3.5 整体柱的应用研究 3.5.1ACN含量的影响 图4-6 五种生物碱的结构式 图4-7不同比例的有机相(70%,65%,60%,55%)的色谱图. 1 piperine; 2,nuciferine; 3 kokuline; 4berberine; 5 Tetrandrine 3.5.2 pH的选择 图4-8不同比例的pH(5.5,6.8,8.5)的色谱图. 3.5.3 分离电压的选择 图4-9不同比例的分离电压(18,15,12,10)的色谱图. LOGO 有机聚合物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其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上饶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主要内容 1. 研究背景 2. 目前研究工作进展 研究背景 1981年,Jorgenson和Lukacs的毛细管填充了10 μm 粒径ODS,在电场作用下成功分离了9-甲基蒽和芘,获得了31000 理论塔板数的柱效,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毛细管填充柱制备技术获得突破,大量的液相色谱专家进入CEC研究领域,使毛细管电色谱得到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毛细管电色谱理论与柱制备技术得到篷勃发展。尤其整体柱的制备具有明显的优点,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20世纪五十年代,Mould和Synge首次在簿层色谱中加入电场分离胶棉中糖类化合物. 毛细管电色谱(CEC)原理与特点 高柱效,高选择性,高分离度,快速分离 CEC结合了两者优点,具 有两者的双重作用。 在毛细管内,通过原位聚合或固化的方法制备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连续棒状整体 。 1.2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分类 毛细管整体柱的分类 无机硅胶整体柱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无机-有机杂化整体柱 材质性质 有机聚合 物整体柱 疏水性 亲水性 离子交换 手性 亲和 分离模式 1.4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应用研究 环境分析 生命科学分析 药物分析 食品分析 工业分析 研究内容: 1 疏水性(LMA-co-EDMA)毛细管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2 聚(SMA-TRIMA)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分离核苷及嘌呤类化合物 3 亲水性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分离生物碱的研究 1.LMA-co-EDMA的制备 1.1 毛细管处理及硅烷化 图1-2毛细管硅烷化反应示意图 图1-1 毛细管预处理的步骤 1000 μL 5.0 mg/ 2.0 mg 300 μL/200 μL 900 μL 5.0 mg/ 2.0 mg 300 μL/200 μL 750 μL 5.0 mg/ 2.0 mg 300 μL/200 μL 600 μL 5.0 mg/ 2.0 mg 300 μL/200 μL 500 μL 5.0 mg/ 2.0 mg 300 μL/200 μL 致孔剂含量 引发剂(AIBN)(g)/AMPS(g) 单体(LMA)/交联剂(EDMA) 1.2 制备的优化 表2-1 致孔剂含量影响整体柱的制备 表2-2 致孔剂组分间的配比影响整体柱的制备 10 40 50 6 10 35 55 5 10 30 60 4 10 25 65 3 10 20 70 2 10 15 75 1 Water (%) 1, 4-butanediol (%) Cyclohexanol (%) Porogen mixture Column (a) (b) (c) (d) (e) (f) 图2-3 不同反应时间制备整体柱的SEM图 (a) 2h, (b) 5h, (c)10h, (d) 12h, (e) 15h, (f) 20h 1.3 整体的性能评价 1.3.1 整体柱形貌 图2-4 最佳条件下制备的整体柱不同截面的SEM图 (a) 800, (b) 3000, (c) 5000 1.3.2 分离性能评价 1.3.2.1 电渗流 图1-3 不同比例乙腈/ pH 7.0 10 mmol/L 磷酸盐缓冲溶液(v/v) pH考查: 随着pH值从2.5升至3.0,EOF速度从0.88 mm/s增大到1.15 mm/s,当pH3.0后,EOF速度随pH值的增大基本上保持不变 1.3.2.2 分离机理研究 实验选择芦丁、槲皮甘、槲皮素、山柰酚四种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考察了各种影响分离分析的因素,对四种黄酮类化合物在整体柱上的保留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