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脉证及对应方剂整理》.docVIP

《伤寒杂病论中脉证及对应方剂整理》.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傷寒雜病論中脈證及對應方劑整理】 前言及說明 在傷寒雜病論中,仲景先師多以強調脈證並治做為各篇篇名, 比方說在傷寒論中多以如「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或金匱要略中以如「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這一類的方式強調脈診的重要。 仲景先師有大量的脈診的內容在指導著後世的學習。 縱然後世有各種脈學的發展, 卻不能否定傷寒論在脈診上的教導和貢獻。 在此想把一些就傷寒金匱中原文出現脈象說明部分的整理和大家分享, 只是「述而不作」的一些工作而已。 其中更同時把所對應之方劑及相關的原文及方劑的組成使用說明也列出。 希望能夠一目了然! 野人獻曝一下,希望多少給大家在查考脈症的過程中有些方便。 也請各位經方前輩能夠不吝指正錯誤! 但願小弟在一步步的學習中也能掌握經方脈學之一二。 就幾個大的類別分別整理: 浮脈類 脈_浮 脈_浮緊 脈_浮緩 脈_浮數 脈_浮弱 脈_浮細 脈_浮滑 脈_浮遲 脈_浮虛 脈_浮澀 脈_浮虛而澀 脈_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 脈_陽浮陰弱 脈_關上浮 脈_續浮 脈_浮大 沈脈類 脈_沉 脈_沉緊 脈_沉遲 脈_沉微 脈_沉結 脈_沉滑 脈_沉弦 脈_沉小 脈_寸沉尺下部脈不至 脈_寸沉尺微 脈_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 遲脈類 脈_遲 脈_遲浮弱 脈_遲而滑 脈_遲緊 數脈類 脈_數 脈_滑而數 脈_數而滑 虛脈類 脈_極虛芤遲,芤動微緊 脈_浮虛 脈_浮虛而澀 實脈類 脈_實 脈_微實 細脈類 脈_細 脈_細欲絕 微脈類 脈_微 脈_微弱 脈_微而沉 脈_寸脈微浮 脈_陰微 脈_微欲絕 脈_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 脈_極虛芤遲,芤動微緊 脈_寸沉尺微 弱脈類 脈_弱 脈_微弱 脈_平脈陰脈小弱 弦脈類 脈_弦 脈_弦遲 脈_弦而緊 脈_上下行微弦 脈_寸口弦大 緊脈類 脈_緊 脈_乍緊 脈_緊弦 脈_浮緊 脈_沉緊 脈_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 脈_極虛芤遲,芤動微緊 脈_寸口沉遲關上小緊數 脈_弦而緊 緩脈類 脈_浮緩 脈_寸緩關浮尺弱 滑脈類 脈_滑 脈_滑疾 脈_滑數 脈_少陰脈滑而數 脈_反滑 結代類 脈_結代 脈_結 平脈類 脈_三部脈皆平 脈_平脈陰脈小弱 脈_如平脈 其他類 脈_洪大 促脈 脈_陽澀陰弦 無脈 伏脈 【體例說明】 部份的脈象是綜合不同類別的脈象(如「脈浮緊」),此整理將一一列出免前後翻後查找之不便。 在整理中出現的號碼是筆者整理傷寒論中各診斷點的總號,並無特殊義意,可略去不管。 所列之原文並不限於有該脈象的一段。是希望能提供整體說明,故亦有可能兩三個脈象都會列出同一方劑者。 原文列出中前有[s]表示出至傷寒論,有[j]的文字表示出至金匱要略。 在完成全部整理後會作全合集於一檔之pdf 檔,以供列印使用之便。 【傷寒雜病論中脈證及對應方劑整理】(一) 浮脈類 (可點按脈象名稱移至相關整理處) 161 脈_浮 162 脈_浮緊 163 脈_浮緩 164 脈_浮數 165 脈_浮弱 166 脈_浮細 167 脈_浮滑 168 脈_浮遲 169 脈_浮虛 170 脈_浮澀 171 脈_浮虛而澀 172 脈_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 173 脈_陽浮陰弱 174 脈_關上浮 175 脈_續浮 176 脈_浮大 161.脈_浮 桂枝湯 【組成】 桂枝:3:兩(去皮) 芍藥:3:兩 炙甘草:2:兩(炙) 生薑:3:兩(切) 大棗:12:枚(擘) 【用法】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 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後,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 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s]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s]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s]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 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s]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s]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s]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s]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 與桂枝湯則愈。 [s]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 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s]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 湯主之。 [s] (

文档评论(0)

nnn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23003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