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组国文报告日知录序.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组国文报告日知录序

第一組國文報告 日知錄序 目錄 一.題解(內容概要)-------伍翠瑩+PPT 二.作者、顧炎武(生平紀事)-------張絨美 三.第一、二段-------林芳筠 四.第三段-------吳美萱 五.第四段-------林怡潔 六.第五段、總結-------王彗珊 題解~1 課程重點 認識日知錄的作者: 顧炎武—(1)生平(2)其日知錄之內容 了解何謂通儒之學?何謂俗儒之學? 宋元儒者之學V.S.明儒之學 了解顧炎武的學生: 潘耒—(1)生平(2)編撰日知錄之經過 題解~2 課程內容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之生平與著作 日知錄之內容: 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 了解版刻印書之過程 了解井田制度之內容及其實施 作者~1 日知錄作者-1 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 1.字號:原名絳(ㄐㄧㄤˋ),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學者尊稱亭林先生。 古人常因籍貫地名而有稱號,如:王安石--(臨川)先生,司馬光--(涑水)先生 絳,音(ㄐㄧㄤˋ),深紅色;後漢書馬融傳:「常坐高堂,施絳帳紗,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後世遂以「絳帳」,借代為(老師 )。 說文解字絲部關於絲帛顏色就有24個,如紅、綠、紫、絳、緋(ㄈㄟ,紅色)、紺(ㄍㄢˋ深青帶紅色)、縞(ㄍㄠˇ,白色)、緇(ㄗ,黑色)、緹(ㄊㄧˊ,赤黃色)。 2.籍貫:江蘇崑山人 3.生卒: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得年七十歲。 作者~2 日知錄作者-2 4. 學術地位: (1) 為清代樸學之祖,影響清代兩百年之思想界 (2) 樸學:清代乾、嘉學者繼承漢儒的治學方法,以考據訓詁方法研究古籍。 全祖望歸納顧炎武的主張:「經學即理學也。自有舍經學以言理 學者,而邪說以起。」 ※宋明理學與清代樸學 理學:又稱(宋學 )、道學、心學,研究義理心性天命,後導致空疏浮泛的習氣 樸學:又稱(漢學 )、經學,以訓詁考據的方法研究古代典籍,講求經世致用 作者~3 日知錄序作者-1 潘耒(ㄌㄟˇ) 1.字號:字次耕,又字稼堂,晚號止止居士 2.籍貫:吳江(今屬江蘇)人 3.生平: a.生而聰慧,自小過目成誦,師事徐枋(ㄈㄤ)、顧炎武,長於音韻學、曆學、史學,兼工詩文。 b.清康熙十八年,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參與纂(ㄗㄨㄢˇ)修《明史》,終以浮躁罷官。 c.康熙二十三年,聖祖欲召復原官,力辭不就。 d.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刻成《日知錄》三十二卷。 e.晚年崇信佛學,好山水,歷遊名勝,為文記之,名篇有<遊南雁蕩記>、<火焰峰>、<天柱峰僧餉黃獨>、<仙居諸山遊記>等。 f.卒於康熙四十七年,年六十三。 4.著作:《遂初堂詩文集》、《類音》等書。 第一段~1 有通儒?之學,有俗儒?之學。 儒者的學問有兩種,有明理通達的儒者的學問,有只知講誦文字儒者的學 問。 ?通儒,謂博通古今,明理通達的儒者。 ?俗儒,能言而不能行,講誦而已,此俗儒也。 學者,將以明體適用?也, 學問,是要用來明白事情的真理,而應用於處世的。 ?明體適用,明白事情的真理而用於處世也。 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 能綜合貫通各家的學說,和從古到今的大事,詳細的考察是非成敗的原因, ?綜貫百家,綜合貫通各家的學說。 ?上下,從古到今。 ?故,原因。 而斷?之于心,筆?之于書, 通過思考做出判斷,並記錄在書上。 ?斷,定見。 ?筆,記錄。 第一段~2 朝章、國典?、民風、土俗?,元元本本?,無不洞 悉。 朝廷的法令章程,國家的典章制度,人民的風俗,各地的習慣,沒有不清楚 的。 ?朝章,朝廷的法令規章。國典,國家的典章制度。 ?土俗,各地的習慣。 ?元元本本,探其原始而得其根本,循根究底。 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救世,是謂通儒之學。 其學術足以糾正時局,其言論足以挽救亂世,這就是所謂的通儒之學。 ?匡時,糾正時局。 若夫雕琢辭章?,綴輯故實?, 那些只知修飾文辭,收集掌故, ?雕琢辭章,謂修飾文字也。 ?綴輯,收集。故實,掌故。 或高談而不根?,或勦說?而無當, 或高談闊論而毫無根據,或竊取他人言論而不著邊際的, ?不根,謂無根據也,不實在。 ?勦,同抄。勦說,謂抄襲他人的言論以為己說也。 淺深不同,同為俗學而已矣。 雖有深淺不同,都不過是俗儒之學罷了。 ㄎㄨㄤ ㄔㄠ 第二段~1 自宋迄元,人尚實學。 從宋朝到元朝,人們都崇尚實在的學問。 若鄭漁仲、王伯厚、魏鶴山、馬貴與?之流, 像鄭樵、王應麟、魏了翁、馬端臨這些人, ?鄭漁仲,鄭樵。王伯厚,王應麟。魏鶴山,魏了翁。馬貴與,馬端臨。 著述具在,皆博極古今?,通達治體?,曷?嘗有空疏 無本之學哉! 著述都還存在著,都是非常博大,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