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媒体论文: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实施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
新媒体论文: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实施舆论引导的若干问题
摘要:新媒体灾难报道的舆论引导主体的亲和力强,但公信力不足;舆论过程引导的参与力、聚合力强,但理性思考力不足;舆论目标实现的衍播力强,但规范力不足;舆论系统控制的观察力强,但控制力不足。分析这些问题的长与短,以便在灾难报道中扬长避短,有效利用新媒体实施舆论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灾难报道;舆论引导;问题
新媒体是一个与传统媒体相对应的概念,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熊澄宇教授认为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廖祥忠认为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如何区别“新”“旧”媒介,大致标准有“使用者’对来源/传播者‘提供’信息回应的比例”,“使用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场感’或者‘社交’程度”,“自主的程度”,“享乐的程度”,“私人化的程度”等。即新媒体信息回应比例高,使用者所经历的“现场感”或者“社交”程度,自主程度,享乐程度,私人化程度等都比传统媒体高。同时,使得“多对多的交谈成为可能”,“文化内容的同步接收、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传播行为脱离国界、现代的疆域之间的关系”,“提供实时性的全球接触”,“将现代以及后现代的主体置入网络性的工具。”依照这样标准,目前新媒体大致包括新闻网站、门户网站的新闻主页,自由社群(比如论坛、bbs、虚拟社区)。以及个人主页、博客、播客、qq、msn、手机短信、微博客等。分析新媒体在灾难报道过程中舆论引导主体能力、舆论过程引导能力、舆论目标实现能力和舆论系统控制能力的不同特征,为灾难报道中有效利用新媒体实施舆论引导提供思路。
一、新媒体舆论引导主体能力失衡:传播主体的亲和力强。但公信力不足
(一)新媒体在灾难报道中舆论引导主体亲和力强
亲和力是指舆论引导主体通过自身形象建构以及引导讯息系统传递出的使公众愿意接触与亲近的吸引力。包括舆论引导主体“可爱”的形象魅力,以及引导信息内容与方式的科学,贴切,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新媒体的移动传播渠道和方式,草根内容深受受众喜好。亲和力强。“新媒体的交互性、开放性使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流通方式演变为多元化、去中心化、离散型、重反馈的多向互动型循环传播”。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将叙事角度分为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或限制性叙事和外焦点叙事或纯客观叙事。其中,内焦点叙事或限制性叙事,亦即无固定视角且以作品当中的人物作为叙述者的一种叙事角度,将灾难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的现场感受讲故事,可以增强报道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产生认同感,增强亲和力。在灾难报道中,由于灾难造成的破坏,灾难发生的时间短暂,很多有关灾难的新闻素材采访机会可遇而不可求,因此,媒体获取现场画面和采访往往十分困难。在灾难报道中新媒体传播除了对传统媒体的灾难报道进行“两级传播”,还传递很多“草根声音”,原创作品更具冲击力,受众参与报道成为弥补信息缺失的一种有效办法。新媒体灾难报道中的平行传播,丰富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增强受众的参与性和认同感,提高了灾难报道的亲和力。如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发布了一条微博称:“急需棉衣、棉被、帐篷、药品和食物。请直接寄往灾区!地址:玉树州人民政府救灾物资办邮编815000。黄立明(青海玉树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电话”这条微博在24小时内,受到网友转发超过20万次,由此可见,新媒体传播的亲和力特征显著。
(二)新媒体灾难报道中舆论引导主体公信力不足
公信力是指舆论引导主体通过理念制定、行为表达、形象塑造等方式长期建构的一种让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了舆论引导主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是构成舆论引导力有效性的基础。主要包括政府公信力和媒体公信力两个层面。
新媒体的新型主体“缺乏稳定的身份和固定的位置,他们是游移的,分散的,去中心、去权威的”,“解构了现实中的权力、义务关系”,为传播信息的“自由主体”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准入门槛,也为“风险信息”提供传播渠道,这样大大削弱新媒体的公信力。也有人认为是“把关人”的缺失,传播主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的缺失造成新媒体的公信力缺失。“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素质(真实可信性+客观性与平衡度+社会责任感)×公众满意度”。灾难期间,受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媒介依赖”特征明显,“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就越重要,因此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传者的责任、能力、技巧、服务意识造就公信力。这些正是新媒体的短板,也是新媒体未来营造公信力和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努力方向。
二、新媒体舆论过程引导能力失范:对舆论的参与力、聚合力强。但理性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