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北师大版】2017年秋七上历史: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案例.docVIP

【教案】【北师大版】2017年秋七上历史: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案例.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案】【北师大版】2017年秋七上历史: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教学案例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案例说明 “北方的民族汇聚”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内迁后,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冲突与交往,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课重点,即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进行改革,并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然后突破难点,即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以及改革在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深远的意义,进而理解本课与隋唐的经济繁荣局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1.从十六国到北魏,北方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 教师讲述:十六国时期,政权林立,北方少数民族从上到下都出现了汉化的趋势,而汉族的生活也逐渐融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整个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公元386 年,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 原本过着渔猎和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在平城,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师提问:起源于大兴安岭一带的鲜卑族拓跋部,在建立北魏后依靠什么统一的黄河流域? 学生思考回答。(依靠强大的骑兵,凭借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 教师呈现以下材料提出问题:请阅读材料,谈谈北魏初期这些政策对于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发挥了什么作用?在统一黄河流域后,战争减少,这些政策又会对北魏的统治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北魏初期的现象:“初来单马执鞭,返去从车百辆。” 材料二: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掠得的财物和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理解北魏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呈现以下材料并提出问题:阅读下列材料,请说一说你们对孝文帝的印象。 材料一: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三:冯太后于公元490年去世,时年49岁。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十分悲痛,五天没有好好进食,一日三餐仅吃小半碗米粥,丧服也一直不肯脱下。尽管冯太后立下遗嘱,要求丧葬从俭,但北魏孝文帝还是将她的丧礼举办得相当隆重,并表示要遵照古礼,守孝三年。在遭到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的强烈反对后,才勉强作罢。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孝文帝,他早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接受了汉文化,改革顺理成章。 教师补充资料并请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说说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包含在哪些方面,同时思考这些改革措施的作用和影响。 材料一:公元484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以每年十月为起始。同时,对贪污行为制定了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下》 材料三: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掌握本课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归纳,共同小结: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实行俸禄制。 经济:实行均田制。 文化、生活: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以洛阳为故乡;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教师讲述:在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请同学们根据所知道的情况,讲一讲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平城作为都城,对北魏统治黄河流域有哪些制约;为什么迁都选择迁到洛阳;迁都是怎样完成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一是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闭塞,粮食供应十分困难;二是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很难控制中原地区,很难获得生活在这一地区的汉族地主对北魏政权的支持,也无法消除民族隔阂;三是平城为鲜卑族保守势力比较集中的地方,想进一步深化改革很难。 迁都到哪里能更好地维护北魏统治,对南朝造成威胁,孝文帝锁定了洛阳。洛阳曾经是东汉、西晋的都城,也是汉族世家大族地主聚居之地,迁都洛阳,便于加强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 可以争取中原汉族地主的支持,共同镇压中原地区人民的反抗。 请一位学生讲述迁都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北魏与南朝并立的事实,理解改革的迫切性,理解迁都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让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