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ODEX-3D模流分析教材
目錄 案例背景資料 產品介紹 主要厚度:3.0 mm 長 度:34.45 mm 寬 度:29.55 mm 高 度:6.25 mm 充填體積:0.79 C.C 原始塑膠材料 LCP (Polyplastics VECTRA VE130i) 金屬端子材質:Copper 原始成型條件 充填時間:0.1 Sec 塑料溫度:360 ℃ 模具溫度:70 ℃ 分析重點 模流分析結果 流動波前分佈 比較分析 結論 分析重點 一般而言,流道的尺寸與位置會影響整個產品的流動波前分佈,尤其是在複雜的流道設計中,各澆口間的流動長度皆不相同,需考慮流道對成品流動的效應,才能正確模擬實際的充填狀況。 本組案例分析由10/17開始執行,但是完整的流道佈置圖面在10/21才寄送至科盛公司。此分析報告目前尚未考慮流道效應,所以流動波前資料僅供參考。 流道效應的分析需重新修改幾何模型,預計於10/25再提供完整CAE分析報告 雖然本報告尚未考慮流道效應,厚度設計的驗證仍可以從流動分析中獲得。 原始設計材料特性LCP (Polyplastics VECTRA VE130i) 黏度(Viscosity) 流體流動阻力的度量。黏度越高,流動阻力越大,流動越困難。對一般熱塑性塑料,黏度是塑料成分、溫度、壓力及剪切率的函數。就溫度效應而言,熱塑性塑料的黏度一般隨溫度升高而有降低的情形。就剪切率(shear rate)的效應而言,剪切率越高,代表加工變形速率越大,由於高分子鏈被排向的結果,使大部份的塑料具有黏度隨剪切率升高而下降的切變致稀性(shear-thinning)。 PVT關係(PVT Relationship) 塑料的比容或密度是相狀態、溫度、壓力等的函數,一般而言可利用狀態方程式(state equation)或PVT方程式加以定量化。一但模式參數由實驗取得,代入此類半經驗方程式中即可求得塑料在某一溫度壓力下的比容或密度值。 原始設計材料特性LCP (Polyplastics VECTRA VE130i) 比熱(Heat Capacity) 欲將單位塑料溫度提高一度所需的熱量,是塑料溫度容易改變與否的度量。比熱越高,塑料溫度越不容易變化,反之亦然。 熱傳導係數(Thermal Conduction) 塑料熱傳導(thermal conduction)特性的度量。熱傳導係數越高,熱傳導效果越佳,塑料於加工過程中溫度傾向均勻,較不會因熱量局部堆積而有熱點(hot spot)產生。熱傳導係數及比熱攸關塑料之熱傳、冷卻性質,亦影響到冷卻時間長短。 原始設計材料特性LCP (Polyplastics VECTRA VE130i) 機械性質(Mechanical) 由機械性質表中可以得到該材料在機械性質上幾項重要性指標。 原始設計 加工條件設定 原始設計Ⅰ 流道佈置 原始設計Ⅰ厚度分佈 原始設計Ⅰ流動波前 1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2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3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33%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42%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5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55%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6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7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75%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85%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9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95%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98%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 100%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動畫Ⅰ 原始設計Ⅰ 流動波前動畫Ⅱ 原始設計Ⅱ 原始設計Ⅱ流動波前 1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2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3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33%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42%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5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55%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6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7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75%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85%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9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95%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98%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 100%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動畫Ⅰ 原始設計Ⅱ 流動波前動畫Ⅱ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33%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50%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60%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70%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75%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85%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90%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95%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98% 比較分析流動波前 100% 結論 由流動波前來看,可以發現不論是在原始設計Ⅰ或Ⅱ中都可以發現在主體與金屬端子交界處的區域都有明顯遲滯現象。主要是由於該處肉厚最小僅約0.15mm。 而在原始設計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