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概要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郑燮为政有干才,痛恨官场腐败作风,同情底层群众。郑燮性格旷达,不拘小节,喜高谈阔论,臧否人物。当时即被人称为“狂”和“怪”。罢官后居扬州,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郑 燮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潍县的官署中寄给我弟弟郑墨的第一封家信 【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5)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6)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借助字典与线下注释,疏通字义。 2、以往知识迁移。 3、有疑处标注 读书把只读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眼里看的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因为来来往往频繁而应付不过来,好像看着歌舞场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比得上孔子呢?孔子读《周易》到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他翻阅过几千百遍啊!从而对《周易》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不知它们的尽头在哪里。即使是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发于本愿从容不迫的执行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的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一般不需要超过两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读《阿房宫赋》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书辛苦,可苏东坡却畅快的样子不觉得疲倦。怎能因为看一遍能记住,就结束学习这件事了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等人,读过的书一生不看第二遍,因此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何况过目就成诵,还会有什么东西都记诵的弊端,例如《史记》130篇中,(我)认为《项羽本纪》写得是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认为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会是写得最好。反复诵读值得人欣喜悲泣的就这么几段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难道不是一个不懂读书方法的蠢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位低俗的戏曲及打油诗。如果也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