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住区规划概述
2.1居住区规划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熟悉我国建国半个世纪以来居住区建设的情况,掌握21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教学内容: 2.1.1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2.1.2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 2.1.321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建国半个世纪以来居住区建设的情况 教学难点:21世纪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课时:2 2.1.1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 1、概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秦汉闾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约17公顷) 曹魏里:面积约30公顷左右 唐长安坊:大的为550步×550步(约80公顷),小的350步×350步(约27公顷) 明清北京城:居住区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地段,间距约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四合院相并联。 里弄式住宅:城市街道两侧分支为弄,弄两侧分支为里,一般不通机动车,日照、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几乎没有绿化,空间呆板单调。 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佩里提出,人口规模3000-5000人,用地规模约65公顷。英国兴建的第一批卫星城就是按此思想建设。 扩大街坊 居住小区、新村、居住区、综合居住区 返回 闾里、里坊 返回 里弄 返回 邻里单位 返回 居住小区 2.1.2建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居住区规划建设回顾 1、1950-1959年居住区建设改造与稳步发展时期 用于住宅建设投资占基建总投资的1/10,在改造条件恶劣的旧区同时,兴建了一批住宅区,其规划建设的特点是: (1) 在规划设计理论上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和经验,引进了邻里单位,居住街坊和居住小区理论,并在实践应用中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理论与方法,使规划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2)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为“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居住区与生产工作区就近配套建设,尤其在一些重点工业城市,规划兴建了一批“工人村”,一般布局比较紧凑,住宅层数由50年代初期的l~2层为主,中期3~4层为主,发展到50年代末期的4~5层为主,建筑密度也随之增高。 (3)规划组织结构形式50年代初期采用了邻里单位形式。 (4)建设体制实行“统一投资、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统建制,推进了成街成片、成组成团并配有完备设施的新型居住区的形成。 2、1960-1979年居住区建设停滞及恢复时期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特点 (1)60年代初,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创造安静、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区,并且在提高建筑密度,继承传统方面也有不少见解,对当时的居住区规划建设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2)6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规划被取消,城市建设无章可循,统建体制完全解体,住宅建设采取的是“见缝锸针”、“占用少量零星农田或城市边角地”等挖掘潜力的方针,因而出现散、乱、差的局面,同时受到“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等极左思想的影响,提倡“干打垒精神”。在这一时期建造的居住区,如今大多已成危房,被陆续拆除。 (3)70年代后期,由于调整整顿、拨乱反正,住宅及居住区规划建设有所复苏,在一些受到特殊保护的重点工业企业、三线地区的生活区规划建设中,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改进,如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的住宅群体组合,利用地形改变空间环境等多种尝试 3、1980-2000年居住区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1986年坚持城市实验小区试点工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针 1994年9月国家科委与有关部门启动“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同时制订“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导则” 1996年建设部制定《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大纲》 1998年后逐步停止福利分房 这一时期居住区规划建设特点 (1)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居住区的形成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过去国家包干的福利型转向商品型,住宅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走向社会;住宅及居住区规划设计开始从注意数量的粗放型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小康型,以向居住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选择;住宅及居住区建设由六七十年代的分散建设,转变为城市规划部门监督和指导下的成片统一综合开发和建设。 (2)居住区规划向多样化迈进,改变了千篇一律的创作手法。 (3)居住区结构组织向多元化发展,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更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 (4)小区功能布局观念的更新。商业服务设施由服务型走向经营型,小区级商业服务网点由设于几何中心的内向型转化为设于居住区主要人流汇集的出入口或沿边缘主要道路的外向型,既方便居民又利于经营。 (5)规划设计思想理论增强了“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社会、文化、心理、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引起了注视,并有涉足的良好势头。 2.1.321世纪的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前瞻 1、集约化趋向 2、社区化趋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