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详解
药剂防治 玉米未出苗前可用克菌丹,或三唑酮进行土表喷雾,消灭初侵染源。 幼苗期再喷洒波尔多液具较好防效。 在病瘤未出现前可喷三唑酮、烯唑醇等杀菌剂。 花期用0.2%的福美双可降低发病率。 * 玉米瘤黑粉病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玉米品种对瘤黑粉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利用抗病品种能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目前,国内玉米抗瘤黑粉病田间鉴定接种方法为菌粉灌心法,接种时期为大喇叭口期,调查时期为灌浆期,抗性水平根据发病株率表示。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采用该方法,品种发病率较低,且田间发病呈点、块状,受环境因素干扰大,可重复性及准确性差。 最近几年,育种工作人员发现了集中新型的鉴定接种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及新型试验,大大提高了鉴定接种的效率。其具体方法有:菌土灌心法、菌沙灌心法、注射法、孢子液灌心法。 其具体试验方法及结论如下: * 试验准备: 菌粉:冬孢子团充分碾碎,用50目细箩过筛,使病原菌成为均一的菌粉。 菌土:每100 g菌粉拌100 kg过筛的细土。 菌沙:每100 g菌粉拌100 kg过筛的细沙。 孢子液:100 g菌粉对水4 L,充分搅拌后将菌液用300目筛网过滤。 接种: 菌土灌心:将菌土撒人玉米心叶中,接种量控在5 g/株。接菌土前用手指捏喇叭口内的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播种时接种,菌土撤 在地表层。 菌沙灌心:将菌沙撒入玉米心叶中,接种量控制在5 g/株。接菌沙后用手指隔着喇叭口轻捏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播种时接种,菌沙撒在地表层。 注射法:用连动注射器吸取制好的菌液,把针头刺人玉米植株的中下部,注入菌液1 mL左右,见心叶中冒液即可。 孢子液灌心法:用滴管吸取制好的菌液,滴人心叶中,每株1 mL。滴前用手指捏喇叭口内的幼叶,以造成伤口,促进病原菌的侵染。 * 接种时期及方法: 采用分期播种,在玉米播种时3叶1心、6叶1心、8叶1心及大喇叭口期,采用心叶撒菌土、心叶撒菌沙、注射法、孢子液灌心法同时接种瘤黑粉菌。 试验结果: * 结果分析: 4种接种方法中注射法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为42.5%;撒菌沙法发病率次之,为28.7%;撒菌土法发病率为19.3%;孢子液灌心法效果最差,发病率平均为10.8%1对照发病3.3%。 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注射法发病率为56.7%,撒菌沙法为46.7%,撒菌土法为40.0%,孢子液灌心法为20.0%;其次为3叶1心期,注射法发病率为50.O%,撒菌沙法为43.3%,撒菌土法为36.7%,孢子液灌心法为13.3%;8叶1心后接种效果显著下降,大喇叭口期接种效果最差,注射法发病率为20.0%,撒菌沙法为6.7%,撒菌土法为6.7%,孢子液灌心法为0。 结论:注射法接种发病率最高,平均发病率为42.5%。 孢子液灌心法效果最差,平均发病率为10.8%。 最佳接种时期为6叶1心期,其次为3叶1心期,8叶1心后接种效果下降。 * 孢子液灌心法在各个时期接种均达不到高感标准;注射法接种效果(除大喇叭口期接种外)均达到高感标准。撒菌土法除在6叶1心期接种外,其它时期接种发病率均达不到高感标准。撒菌沙法在3叶1心期和6叶1心期接种,发病率为43.3%和46.7%,8叶1心期和大喇叭口期接种均达不到高感标准。 在试验中观察到:3叶1心期接种,黑粉瘤易在叶片和茎秆发生。且注射法接种造成36.7%的植株畸形、不生长;8叶1心时接种,黑粉瘤易在雄穗上发生,造成小花畸形;大喇叭口期接种造成的畸形较多,部分雄穗抽不出来,黑粉瘤易在叶上发生;播种 时撒菌土或菌沙,黑粉瘤多发生在茎秆和雌穗上;6叶1心期接种效果最好,黑粉瘤多发生在茎秆和雌穗上,畸形较少。 结果分析: * * 玉米粗缩病和瘤黑粉病 * 概述 玉米粗缩病又称“坐坡”或俗称“万年青”。 发病后,植株矮化,叶色浓绿,节间缩短,基本上不能抽穗,许多地块绝产决收,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重,甚至导致玉米种子的短缺,危害相当严重。 在六、七十年代曾严重危害,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地区发病逐年加重。 * 中国玉米产区分布图 1、20世纪60、70年代,玉米粗缩病在西北内陆区和青藏高原区出现。 2、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玉米粗缩病在北方区、黄淮区大流行。 3、2009年左右,粗缩病在南方丘陵区出现。 * 症状 有点与众不同啊! 这个很奇葩! 这个更又矮又粗啊!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练习课件.pptx
- 2023 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英语》试题及答案.pdf
- 潮汕食品推广方案策划.pptx
- 水电站大坝堰基防渗墙施工试验方案.doc
- 精细化工行业数字化解决方案.docx
- 22J403-1楼梯 栏杆 栏板(一)图集.pptx
- 七年级语文古诗赏析之龟虽寿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 智慧树知到《ERP沙盘模拟经营(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AEC - Q100-007 - Rev-B - Fault Simulation and Test Grading故障模拟和测试分级.pdf
- 工伤保险条例全文.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