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释文化视野中明末清初
儒释文化视野中明末清初
惠州籍高僧函可奇诗解读
◎ 杨子怡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千山剩人函可和尚因诗而得罪,因罪而诗奇,其诗题材广泛,笔墨朴素,情感细腻,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家国兴亡之恨打拼入诗,故感人至深。其浓浓的乡关之思、淑世之情及人伦之感,是构成其诗的基本内容,其人不愧为情僧,其诗不愧为奇诗。
【关键词】乡关思 淑世情 人伦情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说:(诗)“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是因为诗人在淹蹇困穷的环境中,身心受到拷掠,情志受到砥砺,幽愤郁积于心,情思敏发于物。诗人因穷而“自放”,也因穷而“味真”。故郁积的幽愤不但能够有助于诗人与外界建立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发现自然的美和生活的奇;同时,也有助于敏感的诗人容易“兴于怨刺”,写出独特的内心感受,抒写出曲折入微而又带普遍性的物理人情。故“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p83)诗穷而后工,已为历代无数的文人艺术实践所证明。诗僧函可千山剩人的诗歌创作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函可,字祖心,号剩人,又号搕。俗名韩宗騋,字犹龙。广东惠州博罗人。明代礼部尚书韩日缵之长子,其才气与声名“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韩长公騋为耻”[2](p1)。崇祯八年(1635)其父病逝于任上,函可扶柩返乡,刺臂以血书写佛经,崇祯十二年(1639)与番禺孝廉曾起莘(释名函昰)相继上罗浮华首台寺拜空隐老人道独为师,皈依佛门。顺治元年(1644)以请藏入南京,在此期间他亲自目睹了沧桑变易,遂写下《变记》,顺治四年因此书而被絷,百般拷掠,“出万死几不一生”[3](p1)。继被械送北京下刑部狱,翌年得旨流放沈阳继续修行,奔走于沈阳、尚阳堡、千山等地,先后在普济、广慈、大宁、永安、慈航、接引、向阳等寺宏法。
函可由于亲身经历了“天崩地解”之社会巨变和个人的迁徙流离之苦,因此他能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国家兴亡之痛打拼入诗,使得他的诗厚重、深沉、朴实、真诚,在诗坛独树一帜。诚如其弟子今何在《序》中所评:“古之为诗者多矣,未必罪;古之得罪者多矣,未必诗。吾师以诗得罪,复以罪得诗。以诗得罪,罪奇;以罪得诗,诗愈奇。”[4](p2)今何谈到了函可诗之奇和为什么奇,至于后者,今何已明白指出是因为“以罪得诗”故“诗愈奇”,也就是说函可的诗中有一种别人未曾经历过的罪人生活;至如函可诗奇之内涵,今何未曾道及。笔者认为,函可诗奇就奇在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在他的诗中流露出他对社会苍生的真心悯念、对沧桑巨变的感怆以及对国家兴亡的深哀巨痛。作为僧人,本来应该泯灭世情,可他偏偏是一个情种,乡关之思,宗国之痛,苍生之苦,飘泊之感,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他的心,他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伴着血泪流出来的。正如他在一首《读杜诗》所说的:“公诗化作血,予血化作诗。不知血与诗,万古湿淋漓。”他认为自已的诗是血凝成的。的确,其诗有太多的感怆:“年年荣落寻常事,识得春风恨便消。”(《落花》)太多的忧恨:“莫为空门能释恨,空门此日恨尤增。”(《剌翁来城见访》)太多的凄楚:“流光如矢命如尘,冰作生涯鬼作邻。”(《同阿字诸子夜坐》)太多的乡思:“只今五岭无消息,望断长干数落鸿。”(《秋呓八首》)太多的孤独:“磬敲零败叶,佛坐老孤灯。”(《雪中》)太多的眼泪:“开缄百拜泪淋漓,万里叮咛塞上儿。”(《接本师书并衣杖诸物》)太多的痴情:“请翻青史兼灯录,亦有痴顽似我不。”(《偶感》)这那像一个心如止水的佛教徒口吻,这分明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情僧写的一部心史。正是这种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内容构成了函可诗的奇趣奇味。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曾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哭泣于《红楼梦》。”[5](p1741)我们应该补充一句:剩人函可以诗哭,寄哭泣于《千山诗集》。一个出家人写出如此让人铭心刻骨的深情之诗,似乎令人费解,但我们只要把它置于儒释文化的视野中去考察和观照,就不难理解了。函可的奇情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中的乡思母题:
“几年无复听乡音,一听乡音泪更深”
函可是一个吟咏很勤的诗人,他在佛事之余凡目之所遇,心之所感,情之所系辄发于诗,为后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在这些诗中,他写得最多最感人的是那些表达乡思的诗,在这些诗中充满了浓浓的乡国之情。诸如“身轻曾似叶,泪落正如麻。计日边城近,伤心故国赊”(《初发》),“片纸来天外,封题自广州。开函不敢读,一字一生愁”(《接乡书二首》),“明月照梦中,荒荒万里白。惊起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