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文康桥挽留诗人灵魂的家园——徐志摩《再别康桥》内涵补释
MASTERPIECES REVIEW
1980
课文新读
安徽 孙仁歌
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禁发现其深层次结构中还富有某些有待开发的空间。
诗人之所以那么尊重并珍视康桥那地方,来也“轻轻”,去也“轻轻”,唯恐骚扰了
康桥的宁静与神圣,是因为康桥已经成为诗人灵魂的家园抑或归宿。徐志摩在康桥
那个人文之乡以及如诗如画的风景里寻获到了属于自己灵魂的故乡。
徐志摩 《再别康桥》 心的故乡 诗意栖居
文学经典的重要特征就是成为群体性记忆并成为群体性的心理沉淀物,不仅难以被人们
淡忘,而且被自觉不自觉地经常性阅读,且愈温愈亲,常读常新。
这种说法虽然与西方文论中“集体无意识”的说法存在显在的差异,其实本质上还是相
通的。文学经典经久而不衰,自然也就成为一种“往事遗传”,在人们的记忆里普遍留下“痕
迹”,以至于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永恒。
徐志摩的诗歌代表作《再别康桥》,正是这样一种沉淀在历史记忆里的经典中的经典,
以此去解读“集体无意识”,显然也不是无稽之谈。每每重读这首诗,都会在不经意间获得
一种全新的感觉,即便这种全新的感觉及其审美情趣乃至思想意义过去也有过,但这一次的
感觉又完全不同于上一次的感觉。否则,还谈何常读常新?
我们常说诗歌是诗人灵魂的表达者,那么阅读理解一首好诗,就如同去触摸、去碰撞诗人
的灵魂,一旦融合在一起,对于诗人,不仅是最慰藉的幸事,而且于读者也是一次最快乐的心
灵之旅。然而,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并非展卷就可全然入目、一读就能豁然开朗。诗人及
其作品经常遭遇人们的误读以及误解,已经司空见惯。比如徐志摩的这首传世绝唱《再别康桥》,
被误读误解的“误本”可能比研究这首诗的“正本”还要多。多年来,不少读者都认为这首
诗之所以好读好听、百读不厌,就因为这首诗写的是一段温馨的经历,抑或美好的记忆,再加
上语言美、节奏美以及基调“轻轻”,风格温文尔雅,故而才进入了大众阅读的领域。这种阅读
110
Instruction · 语文讲堂
感受和审美印象固然没有什么不当,但可以说只是一 工作实际,既需要他一定要“来”,又需要他一定要
种浅层面的认识与理解,仅仅局限于一种审美感觉, “离”,故而才逼出了“轻轻的来和悄悄的走”的惊
缺乏理性或深层思考的支撑。 世心境。这个惊世心境就是:康桥,正是诗人灵魂的
尽管诗也是一种感性的文体,但比起散文与小 栖息地。诗人是不能轻易光顾自己灵魂之所的,随
说乃至戏剧,诗的主观色彩是最强烈的。正因为如 意匆匆而又草草地光顾灵魂之所既是一种尴尬,也
此,诗才成为一种“迷宫”,因为人的主观世界有时 是一种自渎,更是一种自我骚扰。人一生不堪他扰,
就是一座“迷宫”,难以把握。豪泽尔就认为不必去 又何堪自扰?要么,来了就不离去,追求身与心在一
克服自己的个性甚至某些偏见,并强调:“越主观, 起,生死不离,这就是一种“唯一”;而一定要离去,
越有个性,他的艺术作品就可能越有艺术价值。”a 那么来了岂不是一种痛的膨胀与扩散?这或许就是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把诗人称之为一种破空而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