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PPT
华东理工大学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行动与反思 曾守锤博士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 (1)谁是流动儿童? (2)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 (3)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 (4)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 (5)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因素有哪些? (6)对研究的反思(a):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贡献是什么?(b)什么是心理健康?(c)什么是积极发展? (7)如何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行动(全校行动vs.个案干预两则)。 (8)对行动的反思:“环境中的人”的视角以及社会改革的行动策略。 1 谁是流动儿童? 根据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1998年《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的界定,流动儿童指的是,“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6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15岁以上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没有学习能力的流动儿童是流动儿童吗? 我的定义: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学习或生活的儿童。 根据《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目前中国有1981万多名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经历了种种逆境,如,制度的排斥,他人的偏见和歧视(晓岚的悲剧),父母的高压力状态,家庭的穷困,等等。 图1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模型(出处:阿什福德,雷克劳尔,洛蒂,2005,p130) 2 流动儿童是心理健康的高风险群体吗? 是。 不管是小学阶段的流动儿童(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初中阶段的流动儿童(林芝,翁艳燕,2004;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王毅杰,史秋霞,2008;占友龙,阳植翠,彭瑛,2009),还是学龄前阶段的流动儿童(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也不管是简易学校里的流动儿童(胡进,2002;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还是公办学校里的流动儿童(刘正荣,2006;王丹阳,2008),其心理病理的流行率或得分均高于同龄的城市儿童(例外的观点: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2005;邱达明,曹东云,杨慧文,2008)。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人际情感失调。胡进(2002)参照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内容编制了调查问卷,对一所简易小学(育英小学)的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流动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在社交焦虑和孤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自我评价消极。 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高。 人格或个性缺陷。如,徐娟,郑远松,李凤香等人(2005)采用16PF对广东省惠州市497例初级中学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个性特点表现出处事多从现实条件出发,精明、世故,但又自卑和敏感,而且个性谨慎、消极、缺乏活泼开朗的特点。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有哪些?表1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 个体因素 性别(男);年龄(大);普通话不流利;留守时间长;转学次数多;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 环境因素 教育安置方式(流动儿童学校);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带在身边;消极的生活事件;受歧视感(方晓义,范兴华,刘杨,2008) 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分析,面临一个,两个,三个、四个风险因素的流动儿童,其流行率的变化。 表2 流动儿童心理病理的流行率 研究者(年份) 流动儿童的学校 流行率 学前 小学 初中 王芳,吴晓丽,沈玉林等(2005) √(3-6) 男:28.8%;女:21.50% 刘晓瑛,宋媛,陆艳红等(2006) √(4-5岁) 男:24.59%;女:33.61% 李晓巍,邹泓,金灿灿等(2008) √(5,6) √(初一、初二) 内化:31.0%;外化:20.1% 曾守锤(2010) √(1-5) √(初一-初三) 总检出率:18% 4 如何理解心理弹性(和保护性因素)的概念? Masten,Best Garmezy1990年定义了三类心理弹性概念(Nettles,Pleck,1994,p157): 第一类心理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它与公众对心理弹性的理解一致,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人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 第二类心理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的影响,而是成功地应付了这些压力; 第三类心理弹性指的是经历创伤后的恢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倒。 时间和事件 临界线 心理健康水平 Rutter1987年也提出了一个心理弹性的概念(Nettles,Pleck,1994,p157):心理弹性即是与风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粤人社发【2012】70号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聘用后工资及退休等问题处理办法的通知.pdf VIP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期中考试题共10套.doc VIP
- 婴幼儿健康评估与指导全套课件.pptx VIP
- 2025年法考刑诉考前佛脚.pdf VIP
- 各国汽车钢材对应表(各国汇总).xls VIP
- 两轮电动车行业深度报告:存量精耕,智能化与出海驱动新成长.pptx VIP
- 开学第一课之开学季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完整课件.pptx VIP
- Unit 1 Laugh out loud! Developing ideas+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民航地面服务与管理》项目一.ppt VIP
- 婴幼儿健康评估与指导 课程标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