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精选

上博藏竹书《恒先》试解 摘要:竹书《恒先》以“恒先”为宇宙的终极,以天地的生成为现实世界的起点,以“作”(创造)作为讨论的核心问题。本文是对《恒先》的注解与说明。 关键词:恒先;气;作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是一篇重要的先秦思想文献,[1] 因其失传,在释读上有很大难度。李零先生已作有很好的释文和注释,李学勤、庞朴、廖名春、李锐等先生也先后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在诸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恒先》试作通篇解说。以下先录出释文,逐句作注解,然后再说明几个问题。。 一 恒先【3背】 恒先无有,朴、静、虚。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 或作。又(有)或焉又(有)气,又(有)气焉又(有)又(有),又(有)又(有)焉又(有)始,又(有)始焉又(有)往者。 未又(有)天地,未【1】又(有)作行、出生。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兹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蜀(独),又(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昏昏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鬼(归)生鬼(归),韦生非,非生韦,依生依。求欲自復,復【3】生之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生,因生其所欲。 业业天地,焚(纷)焚(纷)而【4】多采勿(物)。先者又(有)善,又(有)治无乱。又(有)人焉又(有)不善,乱出于人。先又(有)中,焉又(有)外。先又(有)小,焉又(有)大。先又(有)柔,焉【8】又(有)刚。先又(有)圆,焉又(有)枋(方)。先又(有)晦,焉又(有)明。先又(有)耑(短),焉又(有)长。天道既载,隹(唯)一以犹一,隹(唯)復以犹復。恒气之生,因【9】復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復以不灋(废),知既而荒思不天。 又(有)出于或,生出于又(有),音出于生,言出于音,名出于【5】言,事出于名。或非或,无胃(谓)或;又(有)非又(有),无胃(谓)又(有);生非生,无胃(谓)生;音非音,无胃(谓)音;言非言,无胃(谓)言;名非【6】名,无胃(谓)名;事非事,无胃(谓)事。 恙(详)宜(义)利,主采物,出于作,作焉又(有)事,不作无事。 与(举)天〔下〕之事,自作为事,甬(用)以不可赓(更)也。凡【7】言名先,者(诸)又(有)疑,荒言之后者校比焉。举天下之名,虚树,习以不可改也。举天下之作,强者果天下【10】之大作,其炽尨不自若作,甬(用)又(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举天下之为也,无夜(亦)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11】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復。〔举〕天下之作也,无许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甬(用)或【12】得之,甬(用)或失之。举天下之名,无又(有)废者。与〔举〕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甬(用)又(有)求而不患。【13】 恒先无有,朴、静、虚: 李零先生已指出:“恒先”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原》:“ 恒先之初,迵(洞)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混混)梦梦,未有明晦。”[2] 朴、大朴,静、大静,虚、大虚: 道家文献凡在某一词语前加一“大”字,大都是超越的意思。[3] 自厌: 自足。 不自忍: 不自我克制。简本《老子》乙4:“亡为而亡不为。”因其自足,故无为也;因其不自我克制,故无不为也。 或作,有或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 或作,空间初成。或读为域,“作”,创作,如同“述而不作”(《论语·述而》)、“杜康作秫酒”(《说文》引《世本》)之“作”。有了空间,于是有气;有了气,于是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有了具体的物,于是有开始。有了开始,于是有运动。[4] 未有天地,[5]未【1】有作行、出生:[6] 未有天地,天地尚未形成,即不知有天,不知有地,不知天何以为天,不知地何以为地。未有作行,未有创造。“作行、出生”,参考下文“气是自生自作”,则“作行”犹“作”,“出生”犹“生”。 虚静为一,若寂寂梦梦,静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 虚静为一,应理解为“虚、静为一”,虚与静是不能分开的。若寂寂梦梦,主语承前省。“寂”下有重文符。[7]“寂寂”,听之无声。梦梦,视之无形。“一”,《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静同,静与虚同样也是为一的,盖补足上文“虚静为一”之义。而未或明,明,兼指聪明。《书·太甲》:“视远惟明,听德唯聪。”虚静不是视之明、听之聪所能把握的,不是直观的。未或滋生,虚静自足,无滋生。 气是自生,恒莫生气: 气是自生,庞朴云:“其中的气,是自己生出来的。”恒莫生气,气是从来就有的,故下文称为“恒气”。 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2】生,不独,有与也。或,恒焉。生或者同焉: 恒气,“恒”在这里是修饰“气”的,恒,常也,久也,也就是永恒。 恒气之生,不独,恒气的生成,不是

文档评论(0)

wdjp118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