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使却回凭寄语 黄金何日赎蛾眉      在中国历史上,东汉才女蔡文姬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有关她的传奇故事广为流传,这得益于魏晋间佚名的《蔡琰别传》和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董祀妻传》,这些文字记载是蔡文姬传奇故事的起点,同时也是后世画家们的创作起点。自唐以来,根据蔡文姬陷胡归汉故事为创作蓝图的文艺作品日渐增多,如刘商之诗歌、董庭兰之《胡笳曲》等。而绘画的例子就更为常见,见于文字记载的就有阎立本、李公麟、李唐、陈居中、赵孟、龚开、赵雍、仇英、苏六朋等人。有趣的是,这些画家在创作中却不愿作为故事的旁听者,他们时时主动参与故事的再创造,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故事的情绪基调,甚至主题意图等方面也是如此。这种现象在美术史上并不罕见,但以蔡文姬陷胡归汉经历为母题的绘画创作却尤显突出,一是同一主题的画卷至今仍存世许多;二是“文姬归汉”的创作意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流传至今的《文姬归汉图》或者《胡笳十八拍图》长卷,有关学者曾统计多达九个,它们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以“文姬归汉”为母题的图像系统。这九个本子的基本庋藏情况如下: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文姬归汉图》残册(是图只有四幅《第三拍》《第五拍》 《第十三拍》 《第十八拍》),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的《胡笳十八拍图》卷,日本奈良大和文华馆藏的《文姬归汉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文姬归汉图》册(李唐册和仇英卷),南京博物院藏《胡笳十八拍图》两卷(公认为是两个明摹本),瑞士苏黎世Drenowat氏的《胡笳十八拍图》,还有刘凌沧本人亲眼见到的“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本《文姬归汉图》和”近人临宋本《文姬归汉图》,原周肇祥藏,现不知流落何地(刘凌沧:《中国画里的胡笳十八拍图》,《文物》1959年第5期,第3-6页),因其刊登在1931-1934年当时北平中国画学研究会主办的《艺林月刊》上,故被今天的学者称之为“艺林本”。这个以“文姬归汉”为母题的绘画系统,其画作存世较多,而且面貌各异,至今相关问题仍疑窦重重,扑朔迷离,被研究者津津乐道,这也许正是其永恒魅力之所在吧。   事实上,所有的书画品都具有引起观者感性活动的特点,但是这一连串由视觉带来的感受并不能使魅力长期存在,挥之不去。让人不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或者分析、探秘才是其真正魅力之所在。《文姬归汉图》在这方面就显得尤为突出,无论是画作的内容和形式,还是有关它的文化阐释,甚至流传情况。关于“文姬归汉”的绘画,可以归纳为单幅系统和连环画系统。单幅的主题往往选取十八拍中的主要环节,如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图一),原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后被蒋介石运往台湾,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立轴,绢本设色,纵147.4cm×107.7cm,画上题款“陈居中”三字。整幅画作用笔精工完整,设色绚烂而又不失和谐。图中描绘了蔡文姬与其匈奴丈夫以及两个儿子分别的情景,大孩子紧紧依偎文姬身旁,年幼的倾向文姬求抱。文姬默默注视着对面的丈夫,四围站立着随从与远道而来的汉使,这一情节在众多本子中都被画家所采用,作为故事的高潮部分。郭沫若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大讨论中曾盛赞过它(情节):“多么深切动人的作品啊!那像滚滚不尽的海涛,那像喷发着融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唱!”而对于蔡文姬当时的复杂心情,我们也可以用郭沫若的话说是一种“绞肠滴血般的痛哭”。(《胡笳十八拍讨论集》,第2页,第8页,中华书局,1959年)      在连环画系统中,尤以传为李唐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图》(图二)最为著名。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幅纵50.2-50.8cm,横24.8―39.7cm,是完整的18幅。此册是诸多本子中唯一以立式册页形式的作品,由于收藏者的著录失误而使后人误认为乃李唐所作,其实与李唐本无关系,至于它的创作时间近年来争议颇多,而且分歧也较大。对于它的创作动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本上以附会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回銮为多。史载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在宋金双方战争互有胜负的情况下,宋高宗与权臣秦桧达成对金朝称臣纳贡以及割地的屈辱协议。同时宋高宗一再请求,金才允将其生母韦太后及宋徽宗灵柩南归。由于蔡文姬陷胡归汉的经历和情节与韦太后本人有颇多相似之处,所以自明代以来,就有人认为“文姬归汉”影射了“韦后回銮”一事。画中的山水配景承袭了北宋以来的样式,书法与大都会本较为接近,经徐邦达先生考证,作者乃是当时的书院中人。这些以连环画形式出现的《文姬归汉图》,在画面处理上,基本都采取一拍对应一画,图文并茂,具有丰富的艺术效果。   纵观上述诸多画卷,我们尚不难发现画家在画面中所传达个人民族情结的各不相同。如陈居中画作的突出汉使,巧妙“贬胡”;金人张的画面中文姬气势高昂,胡人惧冷猥琐(图三);元人的画卷中似乎更多了几分人情味,并无过多地强调民族矛盾(图四)。而传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