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学研究精选.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对联学研究精选

( ) 1998 年 第 4 期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 4, 1998 第 35 卷       JOU RN AL O F PEK IN G U N IV ER S IT Y          Gen era l N o. 188 (总 188 期) (H um an it ie s an d Socia l Scien ce s)       V o l. 35 中国对联学研究 谷向阳 内容提要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 那雅俗共赏的对联, 像无数颗璀璨的明珠在人 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闪烁。探讨中国对联产生、发展的历史, 研究对联的艺术规律和社会功能, 总 结对联的分类方法和创作原则, 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对联  楹联  对仗  平仄 对联, 俗称对子, 又称联语、联句、楹帖、楹联。楹者, 柱也。因常把对联题写于楹柱, 故有“楹联”之称。对联 是我国汉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是我国璀璨辉煌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我国古老的 汉文化和俗文学的沃土中, 具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民族文学的突出特色、雅俗共赏的对偶格律、喜闻乐见 的艺术形式, 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 应用于社会, 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 上下联字数、句式、内容、韵律对偶, 是对联的基本特征。从古代诗文辞赋的对偶中可寻觅到它的源头。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诗文中已有对偶的运用。如《左传》“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诗经 ·郑风 ·子衿》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尚书 ·大禹谟》“满 招损, 谦受益”、《楚辞 ·河伯》“鱼鳞屋兮龙堂, 紫贝阙兮珠宫”、《楚辞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 落英”。汉赋和魏晋“骈体文”中, 更是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 正如唐代刘知几《史通 ·叙事》所说: “大抵编字不 只, 捶句皆双, 修短取均, 奇偶相配。”对偶这种修辞技巧的日臻成熟和完善, 无疑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艺术的 丰富和发展, 同时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的诞生。 对联是对偶句式和门神桃符相结合的产物。汉代, 把饰桃人、画神荼、郁垒像改为在桃符板上书写“神 荼”、“郁垒”二神的名字, 应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 ( “神荼”、“郁垒”, 上下联字数相等; 名词对名词, 词性相同; 左神荼、右郁垒的写法, 和对联的读法 上联仄 ) ( ) 声尾, 下联平声尾 、贴法 上联在右, 下联在左 完全一致。对联文字跳上桃符板, 标志着中国对联的正式诞生。 对联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推广、繁盛和振兴四个时期。 ( )   魏晋时, 出现了应对的形式。晋代文人之间常以联句作诗为雅兴, 以对句作联为清 一 萌芽时期 谈。《晋书 ·陆云传》记载, 晋代文学家陆云与荀隐初次会面于张华家, 在互通姓名时, 两人脱口而出即成一副 艺术性很高的人名对: “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陆云, 字士龙; 荀隐, 字鸣鹤。这则文坛轶事, 应视为正史中 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 随着对联研究的深入, 我国各地近几年陆续发现唐代族谱对联和敦煌遗书中的唐代对联, 都有力地证明 了对联艺术不但唐代已有, 而且很盛行, 从而否定了“余庆、长春”为我国第一联之说。《宋史 ·蜀世家》记载: 126 ( ) “每岁除, 命学士为词, 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学士辛夤逊撰为词, 孟 昶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之: ‘新年纳余 庆, 嘉节号长春’。”这一资料说明, 后蜀年间, 在桃符上题写对联, 并挂之于宫门已成定规。孟昶的百花潭中就 有“十字水中分岛屿, 数重花外见楼台”的对联。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